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常熟應急水源地生態系統修復綜合管理工程項目
推薦單位:江蘇中法水務股份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
建設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江蘇中法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王勇慶
設計單位和設計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為
施工單位和施工負責人:江蘇中法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周裔煊
運行單位和運行負責人:江蘇中法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施學峰
項目所在地: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
項目概況
本項目于2024年入選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典型工程項目案例,本項目所涉常熟應急水源地,位于長江常熟碧溪街道滸浦區域,占地面積1474畝,有效庫容506萬m3,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投用。作為常熟全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基地,初期遇到了生態系統失衡、局部水質惡化等影響安全供水的問題。為盡快補齊水生態系統短板,江蘇中法水務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實施了常熟應急水源地水生態系統修復提升工程,將該應急水源地打造成為一個“水岸優美、水質清澈、魚草共生、人水和諧”的美麗湖庫,提升了常熟全市的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
示范意義
湖泊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分為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三種,本項目所采用的“魚草聯合調控修復淺水湖泊生態系統的方法”屬于生物修復范疇,主要通過水生植被、水生微生物和水生動物等水生生物來調控水體中的營養鹽,從而改善受污染的水體環境,具備生態環保、成本較低、效果可持續、適用性強等優勢,在修復提升淺水型淡水湖泊的生態功能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廣運用價值。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本項目自投產運行以來,運行效果良好、穩定,水體營養狀態由輕度富營養水平轉變為中營養水平,各項水生態指標得到極大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沉水植物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根本性轉變,且多樣性逐年提升,目前輪葉黑藻、金魚藻、穗狀狐尾藻、苦草等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種群,其覆蓋度由0.2%升至20.8%,生物量由5.0 g/m2升至2108.9 g/m2。
整體水質得到明顯提升,其中總氮、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顯著下降,水體透明度由69cm升至333cm,二甲基異莰醇由89.3ng/L降至2.8ng/L。
浮游植物生物量顯著降低,由11.88mg/L降至0.58mg/L,葉綠素a由24.77μg/L降至9.62μg/L,同時藻類組成也發生顯著改善,藍藻水華得到根本消除。
基于完善的水生態系統功能,并運用Bathtub模型不斷優化引排水方案,2021年翻水量2811萬m3、電費89萬元,較2018年下降30%左右,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
(2)社會效益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成功將常熟應急水源地打造成為本地長江沿線湖庫水生態修復的典范和亮點,每年接待多批次的同行參觀、領導考察和學生研學等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3)生態效益
本項目通過生態捕獲大個體鰱、鳙,在實現一定的漁業效益的同時,還能移除帶走水體的營養鹽,對凈化水質起到關鍵作用,例如2019-2021年兩次定量捕撈的鰱和鳙可實現移除氮4965kg、磷1077.9 kg。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一種魚草聯合調控修復淺水湖泊生態系統的方法(發明專利,ZL2023 1 0638268.7)。
(2)工藝/裝備原理
針對湖泊普遍存在的水質欠佳、水體富營養化以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失衡等問題,本技術基于系列原位受控實驗和湖泊驗證試驗,提出通過魚類群落結構優化調整和沉水植物群落恢復重建相結合的聯合調控技術方法,提高魚類群落結構合理性和沉水植物群落的多樣性,修復受污染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而增強湖泊的自組織修復能力和自凈能力,逐步控制富營養化和藻類水華,改善水質、提升透明度,整體提升湖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健康程度。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