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
推薦單位:北控(杭州)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投資、建設、運營
項目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項目概況
余杭污水廠四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智溢路138號,水廠分為兩個階段建設運營,一階段投運時間為2021年5月1日,二階段投運時間為2023年7月30日。項目采用“地下建廠+地上公園”的建設模式;地上公園占地面積約5.2萬m2,約78畝,生產區域占地面積約2.6萬m2,約39畝,是一座全地埋雙層加蓋式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范圍涵蓋余杭、閑林、五常、倉前、中泰五個街道、涉及69.6萬人口,設計處理規模15萬m3/d,配套建設了末端1.6kmDN3000管網。
項目總投資11.79億元,噸水投資7865元,生產區域噸水占地面積0.1718平方米,直接生產運營成本0.748元/t。執行浙江省《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3/ 2169-2018》清潔排放標準為準Ⅳ類。2023年日均處理水量為8.8萬m3,2024年日均處理水量為13.57萬m3。污泥處置采用離心脫水到含水率80%后外運焚燒或制水泥使用。尾水受納水體為余杭塘河。
示范意義
環境治理創新:廠網河一體化實現流域水環境一體化管控,除總氮外污水廠出水達三類水標準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土地高效利用的污水處理廠 3.0 模式,將 “鄰避” 場地變為 “鄰利” 生態公園,提供了解決鄰避效應和城市生態空間打造的新思路。
資源高效利用:中水回用技術廣泛應用,回用比例高且預留規模,為水資源循環利用提供范例;加強生物固碳與綠色能源技術應用,利用植物固碳和光伏系統降碳;采用污水源熱泵技術,利用污水熱能供暖并探索向外輸能,為能源利用和碳中和實踐提供參考。
技術領先示范:采用節約空間的短流程污水處理工藝,占地小且處理規模大;引領 “無人水廠” 革命的智慧水務,數字孿生、仿真模擬和智能識別技術提升水廠管理水平,其中 “蟲” 臉識別系統對微生物監測分析具有創新性。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采用廠網河一體化:通過雨污混接改造、生態修復、建立流域智慧聯動系統,實現流域水環境一體化管控;除總氮外,污水廠出水指標均達三類水標準,作為河道生態補水。
節約空間的短流程污水處理工藝:項目污水處理核心工藝采用“A2/O +MBR”,污泥處理采用“儲泥池+離心濃縮脫水”工藝,處理規模達15萬噸/日,出水排放標準執行浙江省準IV級標準。總占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生產區域占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生產區域占地僅為0.1718㎡/(m3·d)。
引領“無人水廠”革命的智慧水務:余杭項目聚焦“數字孿生”、“仿真模擬”和“智能識別”。數字孿生控制平臺打造三維可視化模型承載框架、可交互的動態可視化圖表,實現沉浸式視角、上帝視角等視角無縫變換功能。在線仿真系統深度透析水廠運行情況,以專家系統為輔助,提升水廠控制相應水平,以振動監測為基礎,實現全廠重點設備的有效管理。“蟲”臉識別系統可實現對鐘蟲、輪蟲等20余種指示性微生物(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自動識別,并能夠計算目標微生物數量,生成針對目標圖片集的指示性微生物種類及數量和分析報告。
采用污水源熱泵技術:創新利用污水中熱能,為園區供暖,年減少碳排放373.68噸,并探索向外部輸出能源,有望實現廠內碳中和。
(2)社會效益
本項目挖掘“禹航”文化內涵,利用污水處理廠上部空間打造教育館。館內設多個功能區,從多方面科普,通過 8 大主題課程體系展示水文化等,讓學生學有所得。同時上聯生態公園,下達水廠地下,讓親臨者接觸自然與生產現場,近2年累計接待3803人次參觀。
(3)生態效益
土地高效利用的污水處理廠3.0模式,建設生態公園破解鄰避效應:本項目采用“全地下雙層加蓋”建設形式,在廠區地上建設禹上生態公園,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打造一座具有環保教育體驗的花園式污水廠。余杭項目整體占地78畝,臨近人工智能小鎮、余杭區政府、杭州火車西站等,通過土地復合利用,植入治水互補功能,采用“地下污水處理+地上環保主題公園”一體化開發、分層呈現的形式,“鄰避”場地變為沉浸式“鄰利”體驗生態公園,實現垂直空間承載治水多場景和污水處理設施“0”占地。
廣泛應用中水回用技術:2023年實現中水回用96.41萬m3,回用水占園區總用水比例達96.7%;預留3萬m3/天的中水回用規模,可為周邊用戶提供再生水服務。
加強生物固碳與綠色能源技術應用:地上公園占地52000m2,各類植物年固碳約797.5噸,效果顯著;并已在園區內安裝光伏系統,年減少碳排放61.78噸;下一步計劃擴大光伏覆蓋面,進一步實現降碳。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廠、網、河、園一體化智慧管控平臺。
(2)工藝/裝備原理
本項目積極響應環太湖流域污水治理要求,集水務、水環境綜合治理與運維于一體,按照三層邏輯、八大功能建設“余杭塘河流域水環境智慧管控平臺”,實現一座污水處理廠、三座一體化處理站、5.3公里管網、110萬平米水域、70萬平米景觀綠化的流域,廠、網、河、園一體化智慧管控。
(3)工藝/裝備特點
通過在污水廠內統一調度管理,實現:
多源異構數據融合:覆蓋了環境、維護、運行、視頻數據等,貫穿于水廠運行始終。
數據驅動精確映射:實現在數字世界中對物理實體的狀態和行為進行全面呈現、精確表達和動態監控。
智慧分析協助決策:通過數據分析為水廠工藝的指令制定提供了決策依據,大大提高了分析決策效率。
管網排水調度:通過旱季雨季智能分流井、調蓄設施、分流泵站的聯合調度管理,實現“分散溢流—分流調蓄—排澇能力提升—溢流污染控制優化”,做到了晴天零直排,初雨不溢流,大雨無積水
河道活水調度:閘站可監可控與水質監測站聯動,實現水系配水閘站統一聯合調度,實現非汛期區域內河道優化換水。
(4)應用工業領域
適用于污水處理廠、管網、河道、公園等。
(5)工藝/裝備流程圖
(6)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