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愛思唯爾(Elsevier) 正式發布2024“中國高被引學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共有198人入選,共涉及61個單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機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27)、清華大學(16)、北京師范大學(10)、湖南大學(10)、浙江大學(10),括號內為環境科學與工程上榜人數。
2025年3月25日,愛思唯爾(Elsevier) 正式發布2024“中國高被引學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該榜單以全球領先的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的引文與索引數據庫Scopus作為統計來源,采用了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開發的方法。這是自2015年以來雙方合作進行的第十一次發布,愛思唯爾為該榜單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技術實現。
2024“中國高被引學者”上榜共計6388人,來自547所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覆蓋了教育部10個學科領域、83個一級學科。
基礎數據提取使用了進一步優化并更新后的愛思唯爾教育部一級學科分類映射(已覆蓋111個學科),使得中國學者的學科歸屬、學科表現等方面的數據更加直觀地、系統性的得到了展現。
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共有198人入選,共涉及61個單位。其中排名前五的機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27)、清華大學(16)、北京師范大學(10)、湖南大學(10)、浙江大學(10),括號內為環境科學與工程上榜人數。
下表為所有上榜機構名稱機人數:
2024“中國高被引學者”-環境科學與工程
序號 | 單位名稱 | 高被引學者人數 |
1 | 中國科學院 | 27 |
2 | 清華大學 | 16 |
3 | 北京師范大學 | 10 |
4 | 湖南大學 | 10 |
5 | 浙江大學 | 10 |
6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8 |
7 | 南京大學 | 8 |
8 | 同濟大學 | 7 |
9 | 北京大學 | 6 |
10 | 南開大學 | 6 |
11 | 上海交通大學 | 6 |
12 | 大連理工大學 | 4 |
13 | 廣東工業大學 | 4 |
14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4 |
15 | 復旦大學 | 3 |
16 | 華東師范大學 | 3 |
17 | 江南大學 | 3 |
18 | 山東大學 | 3 |
19 | 武漢大學 | 3 |
20 | 中山大學 | 3 |
21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3 |
22 | 浙江工業大學 | 3 |
23 | 暨南大學 | 2 |
24 | 北京建筑大學 | 2 |
25 | 廣州大學 | 2 |
26 | 華南師范大學 | 2 |
27 | 河海大學 | 2 |
28 | 江蘇大學 | 2 |
29 | 武漢理工大學 | 2 |
30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2 |
31 | 中國農業大學 | 2 |
32 | 北京工業大學 | 1 |
33 | 北京林業大學 | 1 |
34 | 福建農林大學 | 1 |
35 |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 1 |
36 |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 1 |
37 | 華南理工大學 | 1 |
38 | 華東理工大學 | 1 |
39 | 華北電力大學 | 1 |
40 | 河北工業大學 | 1 |
41 | 江漢大學 | 1 |
42 | 江蘇科技大學 | 1 |
43 | 昆明理工大學 | 1 |
44 | 蘭州交通大學 | 1 |
45 | 南京理工大學 | 1 |
46 | 南方科技大學 | 1 |
47 |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 | 1 |
48 | 南昌航空大學 | 1 |
49 | 上海海洋大學 | 1 |
50 | 四川大學 | 1 |
51 | 紹興文理學院 | 1 |
52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1 |
53 | 上海理工大學 | 1 |
54 | 武漢工程大學 | 1 |
55 | 西安理工大學 | 1 |
56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1 |
57 | 西安交通大學 | 1 |
58 | 新疆大學 | 1 |
59 | 浙江師范大學 | 1 |
60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1 |
61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1 |
附環境科學與工程全部榜單: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