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近年來,各地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取得了積極進展。生態環境部總結了生態保護補償典型案例,為各地推動生態保護補償提供借鑒。本期推出——京津冀區域:保上游好水護下游清流,加快推動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京津冀區域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加快推動建立重點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目前潮河、白河、永定河、沙河、黎河等京津水源上游河流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達到100%。
生態之約,只此青綠護碧波
為涵養好水源、保障好水量、保護好水質,2018年11月,北京市、河北省簽訂第一期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18—2020年);2022年8月,簽訂第二期協議(2021—2025年)。2017年6月,天津市、河北省簽訂第一期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16—2018年);2019年12月,簽訂第二期協議(2019—2021年);2023年1月,簽訂第三期協議(2022—2025年)。2023年8月,北京市、河北省簽訂了官廳水庫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至此,京津冀水源上游潮河、白河、灤河、永定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
多方發力,推動修復與治理
補償機制建立以來,張家口、承德兩市累計獲得密云水庫上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34.9億元,承德、唐山兩市累計獲得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30.9億元,實施了一批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張家口、承德、唐山等市關停永定河流域化工、鋼鐵、水泥、煤炭等企業,新建潮白河流域灤平縣巴克什營鎮、赤城縣龍關鎮等污水處理設施,開展“稻改旱”、節水灌溉等一系列水源涵養生態工程和節水工程,試點推進赤城縣、興隆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全部取締關停潮河沿線畜禽養殖場。流域內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處理率大幅提升,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穩定達到協議設定的水質考核目標。
綠色紅利,“生態水”變“富民泉”
堅持在保水中發展、發展中保水,探索生態良好、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持續打通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通道,把“生態水”變成“強市水”“強縣水”和“富民泉”,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通過實施“生態+”戰略,有效促進生態建設和旅游、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出生態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承德山水”品牌農產品服務京津市場,承德市已有225家企業、7大品類、1200多種單品入駐“承德山水”網絡電商交易平臺,實現品牌農產品京津市場銷售2億元,帶動支農產品銷售66億元。在產業扶持方面,促成了國家能源集團、中電建等一批央企子公司落戶承德。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補償機制有力推動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上下游地區合作共贏態勢顯現。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