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漏降耗是供水行業的永恒話題。9月25日,金卡水務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部總監徐海洋在“2024供水高峰論壇”上闡述了如何通過表具精準選型與管理數字化來推動水務降差控漏。
徐海洋
表具選型應注意哪些問題?
徐海洋首先分享了在日常表具選型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五大問題。
1.計量問題。計量問題是表具的核心問題,因為它關系到老百姓公平公正的問題。如果計量不準,對于水司和老百姓都是有損失的,所以計量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
2.應用問題。現在表計從機械表到遠傳的物聯網表,在應用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遠程抄表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數據不上傳或系統問題導致抄表率低。
3.運營問題。在表具安裝過程中,或者是特殊的環境,都會導致表具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水表受壓力波動導致的自轉。機電問題導致的機電不同步。閥門問題導致的開關閥實效等。
4.環境問題。表具進水導致電子部分失效。表具被凍導致漏水或計量不準。
5.管理問題。表具作為資產如何管理、表具更換的經濟效益分析等問題。
計量選型的目的是選擇合適的表具應用到合適的計量場景中,確保計量精度與準確度達到應用的要求。徐海洋介紹,根據水表的使用特點,水表計量可以分為:死區、靈敏區、低區、高區、過載區。
死區是水流過而表不走,一般表現為水滴。靈敏區是水流過,表緩慢走,無誤差要求。低區是小水流,正常計量,有單獨的誤差要求。高區是中大水流,正常計量,有單獨的誤差要求。過載區是過載流量機械表容易被打壞,電子表報警。
針對以上分區情況,徐海洋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避免不走字的情況。因為計量區域如果不走字肯定會造成損失,所以在選型的時候盡量避免這個區域。第二,減少靈敏區,不準確的情況。針對靈敏區,需要做大R值,關注小流量,減少誤差范圍。第三,規避過載區,避免過載區對計量的影響。
徐海洋介紹了表具計量選型中的一些實際案例。
案例1是一個過載區,就是因為計量器具選型不對。原來選的是機械水表,機械的流速過高對表計會造成破壞,出現不計量,或者計量變慢的問題,導致計量的損失。通過數據分析,會選擇新的計量器具代替,比如電子水表,來避免這樣的問題。
案例2是計量過程中的數據分析和選型。從下圖中的三條數據可以確定到底應該選擇大口徑、小口徑,還是標準口徑。觀察從Q1到Q4之間的數據發現,第一條數據明顯是計量器具選大了,正常情況數據應該落在Q2到Q3,而這些計量數據都落在了Q2、Q1階段,這樣肯定會造成損失。因此,建議更換成小型表具。第二條,數據大部分都落在了Q3、Q4階段,具有小表大流量的特性。第三條是計量標準的情況,口徑與流量匹配。
水表計量選型-案例2(大表小流量/小表大流量)
依靠管理數字化助力企業降差控漏
接下來,徐海洋重點介紹了金卡水務在物理控漏、計量控漏和管理控漏上的實踐和思考。
物理控漏方面:第一,結合管網結構建設永久分區來控漏;第二,結合管網壓力做好供水調度保障供水與控壓;第三,從數據資產的角度,建立管網資產管理體系,做好管網分析分析與更換評估;第四,結合管網噪聲監測儀實現管網漏點實施預警,快速定位漏點。
計量控漏方面:第一,抓重點。做好大客戶管理體系,保障計量精度與用水準度;第二,換表具。建立表具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有效更換表;第三,全計量。消防栓、取水栓等設備設施全監測全計量。
管理控漏方面:第一,系統化。用水用戶數據系統化、抄表移動化與物理化、稽查管理數據化、探漏管理區塊化;第二,體系化。控漏規劃、控漏實施、控漏分析、控漏結果形成閉環并持續運行;第三,數字化。利用數據對控漏過程做多維度分析,指導科學控漏有效控漏。
再具體分析以上三種控漏方法。
一、物理控漏
做好物理控漏,首先,應進行漏控數字化體系的構建。第一是摸家底,盤資產。完善管網普查,有效整合信息資產。只有把整個管網的結構分析清楚,才能把分區建設得更加明白。第二是裝遠傳,抓感知。加強遠傳計量改造,建遠傳分區,裝遠傳大小表、壓力監測點,實現管網高靈敏監控。第三是用系統,定問題。搭建漏控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漏損的“定量”、“定性”、“定位”管理。第四是建隊伍,重管理。組建控漏隊伍,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團隊管理,定流程,定考核。
漏損控制管理系統
其次,控壓力。壓力控漏需要把壓力監測建立起來,覆蓋到整個供水范圍內,同時做好壓力的控制和判斷,判斷壓力的高低之后再進行壓力調節。一是在局部區域做好壓力調節,二是進行科學實時調度。據測算,如果壓力控制得好,能降低漏損的1%~2%,能耗也能節約5%~6%,換算成經濟收益,大約在一兩百萬。
第三,數資產。物理漏損都是在管網內產生的,那么管網的數據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況?通過GIS只能知道一些靜態的數據,不能動態地反映這個情況。金卡水務結合自身的理解與數據師合作,研發了管網資產管理系統,目的就是希望把管網數據和上面的應用數據全部結合起來,做整個管網分析,以此了解管網上到底有沒有漏點,有多少漏點,什么時候產生的,需不需要更換,最終從最經濟的角度為決策做支撐。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