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剛剛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又傳新消息,一直活躍在替代燃料業務上的華潤環保有可能會整體并入。還有其他央企,有相關資源化利用的資產也有可能會并入中國資環集團。將來,優秀的替代燃料企業,有可能會被中國資環集團收購。
據公眾號水泥大叔傳媒消息,一直活躍在替代燃料業務上的華潤環保有可能會整體并入中國資環集團。還有其他央企,有相關資源化利用的資產也有可能會并入中國資環集團。將來,優秀的替代燃料企業,有可能會被中國資環集團收購。
中國水網此前報道,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環集團)18日在天津成立(詳情點擊: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第98家央企正式成立)。
據新華社消息,這家新組建的中央企業將專門從事資源循環利用,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的重要任務。企業注冊資本100億元,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從股權結構看,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各占20%,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各占10%。
據此前媒體報道,其中,由中國石化負責廢塑料循環利用,華潤集團負責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另外,中國寶武的廢鋼資源回收業務也將有望整體并入新央企,為后續推動再生循環利用提供實體支持。
據了解,劉宇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建春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提名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人選;韓輝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陳運龍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提名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選;王偉東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提名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人選;提名嚴鴿群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選;文峰任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提名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人選。
中國資環集團董事長劉宇介紹,公司成立后,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市場化重組整合國資央企相關資產和業務,同時發揮國有資本放大功能,并購重組行業優秀企業,將企業打造成為覆蓋多個重點再生資源回收品類,集倉儲、加工、配送、以舊換新、標準制定輸出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據了解,中國資環集團將同步設立多家專業化子公司,業務涵蓋線下資源回收網絡建設和廢鋼回收、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回收和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廢舊電池業務、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回收、廢有色金屬回收以及廢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扶持行業內其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健康運營,引領行業規范有序發展。
中國資環集團的定位,緊跟近期國家層面針對促進循環經濟領域的有關政策。
2024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力貫徹循環經濟理念,2025年主要再生資源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2024年3月,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國家發改委隨后在7月發布《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等頂層法規政策。
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落地關鍵期,中國資環集團的成立也意味著,將帶頭進一步推進國家循環利用體系建設,支撐相關政策的落地和推進經濟綠色轉型。
中國資環集團成立的背景也正是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再生循環利用發展。在9月23日舉辦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快構建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持續暢通資源回收利用鏈條推動實現“去舊更容易,換新更便捷”。由此可見,中國資環集團成立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設立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利用平臺。
正因為此,市場也對這個新成立的央企期待頗高。中國資環集團將如何帶頭推動設立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利用平臺,也是市場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平臺的設立,將更好的打通現有資源回收利用前端的技術和渠道問題,建立高效和完善的現代化回收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為行業發展掃清障礙。
近幾天對新央企的成立,行業內也有不少看法和討論。環保邦主編就在其公號中表達,初步分析,“中國資環集團”可能會偏重于處置端,從而占據食物鏈的上端。短期可能是其現有業務的整合,而如果能夠按照預期發展,其占據的食物鏈上端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影響,這對食物鏈下端的企業不是好消息。
新央企將如何整合資源,隨著其陸續整合到位,將發揮哪些作用,給市場帶來什么影響,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新設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央企名錄中位居第 66 位。至此,央企名錄中的企業數量增加至 98 家(如下圖)。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