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源投加技術
針對傳統生物處理工藝污水碳源利用效率較低,能耗高、藥耗高、高碳排放的問題,公司自主研發并推廣應用了涵蓋“預處理系統、生化處理系統、技術裝備和控制體系”的城鎮污水零碳源投加深度脫氮除磷全過程關鍵技術,成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標和綠色低碳轉型路徑選擇。
在預處理系統構建一種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發酵初沉系統,實現了城鎮污水主流工藝碳源原位開發,改善原水碳源結構,提高原水碳源利用率。在生化系統中,研發了適用于多種工藝的低溶氧高濃度活性污泥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除磷技術。針對高污泥濃度運行工況,開發了零碳源投加生物脫氮除磷技術裝備體系及智慧控制系統,保證系統高效穩定運行。同時采用了低溶氧高濃度活性污泥法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除磷核心技術。
目前,該技術應用規模達98萬噸/日,碳減排量4.5萬tCO2e,節能降碳效果顯著,形成良好的技術產品化路線。
2項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方面包括污泥資源化處置和再生水利用兩個領域。
污泥資源化處置
污泥資源化處置包括協同厭氧消化關鍵技術和甲烷菌強化關鍵技術。協同厭氧消化關鍵技術通過熱凝固物投配比、反應溫度、pH、停留時間等響應面試驗,建立了協同厭氧消化調控策略,實現了體系堿度和營養物質的平衡;甲烷菌強化關鍵技術通過投加熱凝固物、優化厭氧廢水上升流速、容積負荷率等舉措,顆粒污泥產量增加10%,產甲烷菌的飽和產甲烷速率由2.5天縮短至1天,沼氣產量提高27.7%。
在污泥處置方面,青島地區污泥處置主要采用三個路徑:好氧堆肥+土地利用;污泥摻燒+發電回收;污泥干化+制生物質燃料。積極推行污泥綠色標準化通行證,好氧堆肥產品、污泥干化和摻燒后產物廣泛用于土壤改良、園林綠化、苗圃種植、生產有機肥、建材利用,實現分質應用,實現了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再生水利用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通過“一水多用,一管多供”發展方向,重點在景觀用水、工業用水、城市雜用、清潔能源等方面發力。
至2030年,重點去建設再生水“四橫三縱”環網體系。
在政策保障方面,青島市將再生水納入非常規水資源配置,建立長效付費機制,由商業性反哺公益性。同時,重點在“生態、資源、能源”三個屬性優化再生水產業總體布局。
目前典型的案例第一個是現在給高品質再生水替代熱電廠脫硫用水、熱網用水,我們開發了一個技術,青島有海水淡化,我們用海水淡化的舊膜再利用,這樣的話廢舊膜二次利用,高品質再生水護航工業發展。
劉浩介紹了再生水領域的典型案例,其一是工業領域的高品質再生水項目。替代熱電廠脫硫用水、熱網用水,海淡廢舊膜再利用。實現替代脫硫用水120萬噸/年,替代熱網用水53萬噸/年。
另一是再生水能源利用,通過水源熱泵技術向熱力公司售熱,實現一水多用,開辟“無煤化”供熱新路徑,水資源循環利用和節能降耗的典型案例。該項目再生水利用量達2160萬噸/年,供熱量為54.50萬GJ/年,碳減排量為12.29萬tCO2e/年,減少標煤燃燒4.65萬噸/年。
1個綠色低碳評價機制
建立綠色低碳評價機制,減污指數、降碳指數、協同指數和增效指數。減污指數指污水處理質效體現減污能力,包括污水處理能力、水質達標率、污染物削減量、噪聲臭氣治理等。將碳指數指污水處理過程的減碳、替碳、固碳、高效設備利用、智慧水務搭建、內碳源開發、高效脫氮除磷技術應用、污泥資源化、能源化開發利用等。協同指數指上下游產業聯動,包括污水廠與排水管網的廠網聯動、再生水河道生態補水、污水清潔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碳排放核算等。增效指數定義為社會增效和經濟增效,包括環境友好程度、開放服務程度、政府群眾滿意度、技術運營水平、噸水建設成本、人均營業收入、萬噸水運維人員等。
綠色低碳標桿廠的評價橫向比較污水處理廠減污降碳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水平,縱向比較電藥耗、質安健體系建設、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和任務措施推進情況,在明確短板之后向綠色低碳精準發力。
劉浩表示,展望未來,集團將在2025年全面建成省級以上綠色低碳標桿廠,并在2028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呈現下降趨勢。同時,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增強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的核心功能與核心競爭力。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