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朗集團董事長樊雪蓮介紹了萬朗集團數字化在賦能供排水管網、水務、水環境方面的最新研究和標準制定的進展,展現了數字化在水務、水環境產業中的巨大潛力。2023年12月,萬朗集團也成為上海市水務局“供排水管網系統數字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單位,數字管網中心將形成一批涵蓋供排水管網系統、“規建管養”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技術的創新產品和技術,并編制標準,對標國際,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數字水務建設貢獻力量和智慧。
海峽清華海峽學院首席經濟學家湯云柯則從更宏觀的角度出發,認為環保行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將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他預測,新興技術如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環保將成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環保行業將不再孤立,而是滲透到各個行業中,成為推動社會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
02改革是產業永恒的話題
百年變局之下,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十五五”體制機制或有重大變革。
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北水未來科技公司總經理冒建華指出,面對改革的十字路口,我們是過去改革的受益者,也應是未來改革的先行者。應收賬款的難題,按效付費,取消保底等要求,是新形勢下社會對我們發出的警醒和新要求,提醒我們必須以改革應對改變,以能力提升應對不確定性。
改革之路,在于“敢為”與“有為”。“敢為”即勇于嘗試未知與挑戰,“有為”則是追求實質的成效與影響。
北控環境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新國強調,環保行業,特別是固廢處理領域,市場化是推動其發展的核心動力。正如薛濤總所言,市場空間巨大并不意味著市場本身已經成熟,市場的成熟需要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當前,該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市場要素的不充分配合。如何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構建完善的市場體系,對于環保行業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老師說E20團隊憑對于行業的責任和熱情,早期協助行業政策和市場化轉型,并成功助力多家企業實現市場定位,取得顯著成效。環保與水務行業雖規模巨大,但產業基礎尚不完善,猶如“早熟的巨嬰”。當下行業大型企業全部面臨嚴重欠費,說明行業市場化基礎薄弱。行業發展依靠事件驅動,缺乏頂層設計、發展方向模糊。現在,受到逆市場化的影響,一直沒有解決市場與計劃經濟這對矛盾問題凸顯。
盡管如此,要堅信市場化、產業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長遠看水務行業市場化、產品化潛力仍然巨大。產品化要以馬斯克最新發布的“猛禽三號”為例,追求產品的極致化,期待E20聯合頭部企業,通過行業研究和政策探討,仍然能夠助推環保水務行業迎來第二波發展高潮。
曉數綠景總裁趙亮指出,曉數綠景積極謀劃轉型改革,將咨詢產品化,并與工信部信通院合作開發了能探神經元硬件和能碳管理平臺軟件。這些產品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為環境行業的雙碳目標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
03共議環保領域標準制定
雖然我國環保產業在許多重點領域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但目前仍難以獲得廣泛的用戶品牌認可,各種“亂象”仍然存在,給行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下一階段的重點應從技術突破和工程化轉向環保產業的高質化、規模化、品牌化,從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標院資環分院邢立強認為中國缺乏信息化產業,原因在于我們一直專注于項目,而不是產品或技術。我們需要To G、To B、To C領域的全面覆蓋,這樣才能真正盈利。智慧智能技術在50年代就已經出現,新能源汽車更是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企業要成功,必須注重產品、技術和標準,只有標準化才能實現互通。
他強調標準的重要性,認為標準應包括定量化、分工和管理過程,確保一致性。他說,標準也不是標準院一家來制定,而應有更多企業、平臺和技術行會的力量加入,促進多方參與,共同推動標準應用和發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