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問我,現在這么難,算是環保行業的危機嗎?我認為是不是危機不重要,但可以確定目前是大部分傳統行業都處于改革開放以來最大幅度的轉型期。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不是危機這個話題,而應該真正分析形成危機背后的原因,以及在目前形勢下如何找到新的最優路徑。
2024年,環保老岳開設公眾號,及時把環保觀察、趨勢走向、行業分析呈現給大家。后續將會推出《2024年環保靈魂七問》系列文章,本文為系列之三,也歡迎大家提供更多的話題。
目錄
一、 環保產業是什么樣的產業?
二、 環保產業為什么這么卷?
三、 環保行業真正的危機?
四、 做好環保企業,到底靠什么?
五、 水處理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六、 環保行業未來的市場格局?
七、 環保行業新人還適合創業嗎?
01行業現狀與企業現象
近期和一位民營環保企業老總深度交流,他和我詳細分析了他的發展歷程和曾經的輝煌戰績。接下來他說,我做了這么多年的環保,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茫然,有這么大的危機感。老岳你幫我分析分析我的企業未來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先列舉一組數據:據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四月份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廣東省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報告》相關抽樣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廣東省環保產業的營收及利潤總體下滑。一季度被抽樣企業中,營收方面有47.5%的企業營收同比下降,22.0%的企業營收同比增長,另有30.5%的企業營收同比持平。經營利潤方面僅16.3%的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1.9%的企業利潤同比持平,51.8%的企業利潤同比下降。以上數據可見一斑,結合近期我和眾多環保企業了解的情況來看,實際上環保企業的經營狀況可能比《分析報告》公布的數據更嚴峻。
目前很多央企都布局了環保業務,但隨著新增項目的減少,以往靠一年拿五到十個大項目就能支撐起公司業務量的機會少了。如果做下沉市場或者是細分領域,則面臨著項目分散而且體量小、資金回收難、技術儲備不夠,還有成本效率的問題。一些央企環保業務每年幾十、百億的產值,在集團數千億產值中占比仍然很小,如何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以保持業績增長,則面臨著企業戰略如何調整的難題。2016年以來央國企大舉進入環保領域,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也就是入局十年,如何看待環保市場這個業務板塊,如何繼續經營?也到了一個戰略思考期。
對于大型環保投資集團,伴隨著市場新增大體量項目的減少,優質的BOT項目鳳毛麟角,原有BOT項目將陸續到期,面臨著政府收回,同時還有資金拖欠的巨大壓力,如何保持業績、利潤增長是一個需要迫切面對的問題。
對于很多一二十個人的環保公司來說,業務也很艱難,但是費用低,可以放慢節奏、業務調整,或是選擇減員、蟄伏。而最難的是一批中型環保公司,公司虛胖,人員較多,面對驟降的業務量或者是貨款的拖欠,會陷入非常艱難的境地。尤其這兩年被應收款拖垮的企業不在少數。
我告訴這位環保朋友:“環保企業現在處在劇烈的行業調整期,無論大小各有各的難處。最難的不是你,你的企業幾十號人,手里還有一批穩定客戶,生存問題不大,但缺發展動力;船小好掉頭,只要認清形勢,方向相對好調整,兩三年很快就能調整過來。最重要的是你得搞明白推動行業發展背后的邏輯是什么,這樣才有可能找到未來的發展路徑”。
02環保行業發展的動力
環保企業界把環保行業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2001年到2015年以及2016年以后,按照發展程度以時間劃分成環保1.0、2.0、3.0階段。如何劃分各有各的角度,但是又是什么在背后推動行業形成這種局面呢?梳理下來,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1、城市化
自1992年以來中國處于城市化全面推進階段,隨著城市化的戰略推進,人口大量向城市匯集,產生了大量的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焚燒以及環衛項目。北控、碧水源、光大、盈峰等環保集團以及北排、上海城投水務、深圳水務、興蓉環境等水務集團都是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快速崛起。他們的資源、組織能力、人才、資金等可以很好地執行國家戰略,國家大勢造就了企業的發展格局。中國的城市化率從2001年的37.66%增長到2020年的63.89%,以平均每年1.31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而2021年到2023年中國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只有0.76個百分點。隨著中國的城市化率增幅收窄,城市的市政、環保投資必然減少。
2、工業化
2000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工業產值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增長,大量的外資、央企、民營企業的工廠落地,形成了大量的水、氣、渣污染治理項目滋養了數以萬計的中小型環保公司。尤其隨著2015年新環保法的頒布執行,以及排放標準的逐步提高,工業企業對環保設施的投資加大,形成了大量工業環保項目及運營項目。格林美、倍杰特、航天凱天、久吾高科等一批環保龍頭企業都是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而興起的公司。近年來隨著國內制造業外遷、產業鏈轉移,環保行業作為配套產業也必然受到影響。
3、專業化
城市化、工業化推動了環保行業的發展,在快速擴張階段,企業更看重項目體量的大小,主體經營思維是工程模式,技術、管理相對粗放。隨著行業的成熟,客戶需求的多元,行業必然進入到專業化、精細化、低碳化階段。達標排放是國家治理的需要,并不是排污企業的根本訴求。隨著過去三十年的環保設施大規模建設,對環保設施的監管越來越嚴,解決了國家需要(城鎮化、工業化的過程中國家排污管理、人居環境保護的需求)。而客戶對運行成本的控制越來越重視,需求更加個性化、縱深化,更加多元,這些需要環保企業更關注客戶的深層次需求,更需了解客戶的應用場景才能夠解決問題、滿足需求。分析中國的膜市場,早期有一些技術能力非常強的膜企把更多的資源、精力放在工程項目上,沒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化上,放在下沉市場,更好地解決工業客戶問題,給了很多中小膜企機會,形成了如今膜行業千帆競渡的局面。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