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5日,2024(第六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在湖北武漢再度集結各界精英,以“水治理:科技?產業?社會”為主題,通過十數場高質量創新學術交流活動,與政產學研“棟梁中堅”,探討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復雜性、可持續性,共商共建多維、動態、全局的環境保護新事業格局。
湖北省副省長、省政府秘書長蔚盛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韓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余剛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會長(以下簡稱“水分會”)曲久輝,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超等十數位“兩院”院士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水研究中心主任Joan Rose等多位國際院士參加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倪晉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分會副會長俞漢青,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2024李光耀水獎得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Gertjan Medema,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剛為大會做主旨報告。
(大會盛況)
本次大會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攜手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承辦;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水環境技術與裝備)等給予大力支持。
開幕式
大會開幕式由水分會秘書長、中關村漢德環境觀察研究所所長謝琤琤主持
蔚盛斌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湖北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美麗湖北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在湖北未來的“治水”進程中,希望與各方在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增強水生態保護力度、豐富水文化時代內涵上加強合作,為湖北生態環保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韓君在致辭中表示,三峽集團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努力為建設安瀾長江貢獻力量。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三峽集團愿繼續與各方深化合作交流,強化科技賦能、推動產業協同、凝聚社會合力,持續加強水旱災害治理、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守護一江碧水,以高質量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余剛表示,如何構建生態環境友好、和諧、可持續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是當前亟待政府、科研、產業等融聚智慧、形成合力、久久為功的重大任務。此次水分會再度攜手三峽集團,共同主辦水大會,將更好組織政產學研等各方深入交流,促進科學研究與實際需求深度融合,促進新時期長江保護修復高效實施,經濟和生態協同發展。
開幕式上,水分會發布了年度內容產品——《城市雨污管網建設的進步與展望》年度報告及《你了解飲用水嗎》(水環境與水生態科普叢書第二冊)。這兩本書均在曲久輝院士親自指導下,積聚行業內專業力量編制而成。前者作為專業報告,旨在“為行業梳理發展歷程、前瞻未來方向”;后者這本“小冊子”,也凝結了十數位專家學者的心血和智慧,以期爭取社會特別是下一代對水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報告和科普書已于今年五月正式出版。
為更好總結長江大保護階段性成果,交流分享實踐經驗,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于今年3月啟動“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的征集與評選”,歷經數月、多環節評審,最終在51個有效案例中,遴選出10個優秀案例。在開幕式上,曲久輝院士公布了入選項目名單,并與水分會副會長、北控水務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一起,為入選的其中6個工程項目類案例代表頒獎;水分會副會長俞漢青院士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黃霞為4個綜合管理類案例頒發證書。
(曲久輝院士、李力總裁為6個工程項目類案例代表頒獎)
(俞漢青院士與黃霞教授為4個綜合管理類案例代表頒發證書)
開幕式上,《Water & Ecology》期刊舉行了創刊發布活動。該期刊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聯合創辦,旨在聚焦交叉領域科技問題,打造國際頂尖學術交流平臺,引領前沿學術方向,已于2023年11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
作為期刊共同創刊主編,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水研究中心主任Joan Rose,期刊出版單位代表——科愛公司總經理馬恒潔分別為期刊致辭。
曲久輝院士與Joan Rose,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承志,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董事長王殿常等多位學者、企業家代表一起,共同“點亮”《Water & Ecology》創刊啟動儀式。
主旨報告
主旨報告環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楊志峰主持。
倪晉仁院士的報告從文明與流域的關系出發,講述“黃河元素傳承的生態-環境-健康意義”。他首先介紹了黃河物質循環與元素的自然傳承,黃河全河段-全要素同步監測計劃的設想和成果;重點闡釋了黃河金屬元素向生物、人體等生命體的傳承,自然與河流生命元素傳承的默契等內容,特別是毒性金屬元素的天然低豐度和生命體自帶的微生物防御體系,可謂是自然的眷顧。他指出,黃河金屬的生物地區化學循環揭示了母親河在“地球—河流——生命體”復合體系中的關鍵傳承作用,而要達到更高級的物質循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仍然具備挑戰性。
俞漢青院士滿懷敬仰與溫情,對Perry McCarty教授這位環境工程巨擘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展開系統回顧。他認為,McCarty教授60年的學術生涯,對環境界的卓越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重要理論的奠基人,新型反應裝置的發明者,現代水處理工藝的開拓人。“他無限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伴隨偉大的一生,同時對環境工程和科學的興趣是從未放棄的終身愛好。”俞漢青院士特別提及McCarty教授與中國的淵源,他生前曾積極為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事業建言獻策,表達對水處理行業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的報告,以《我國水環境領域科技進展、問題與思考》為題,首先回顧了我國水環境治理戰略和取得的顯著成效,指出事業已進入“深水區”,更要求依靠科技創新,開展精準治理和保護。他隨后展示了在全球視野下、對我國水環境技術發展階段和水平的評估。柯兵指出,我國水環境事業已向人水和諧系統構建的目標邁進,為此,水環境科技創新應從系統治理、新技術攻關、水環境多級屏障建設、治理理論和治理效益五個方面進行需求和問題的識別,進一步聚焦、細化發展方向,完善組織與保障機制。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Gertjan Medema作為微生物學領域專家,闡釋了“綠色化可持續安全供水的自然之道”。他首先介紹了基于人體健康的水安全管理系統和相關模型;對病毒這一供水安全最具挑戰性的因素,針對各類水源設計應用的監測系統、管理系統,以及相應的數據優化和應用,據此制定針對性的治理計劃。他隨后結合案例,詳解了岸濾和含水層人工補水等綠色供水技術的特點,并通過與反滲透等設施的結合,在實踐中已展現出對有害物質去除的有效性和較高效率,以及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和諧性。
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剛結合企業在污水處理領域的實踐和經歷,分享他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生態環保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體會。他說,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為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中原環保將圍繞水這一核心要素,堅持國際化、綠色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方向,推動傳統污水處理設施向資源、能源、碳匯三個中心升級;加強數字賦能,推動生產經營從人治到數治、人控到智控的創新升級;以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為重點,挖掘新的行業增長點;從材料、新能源、城市空間等角度切入,布局未來產業。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