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成立40周年,3月29日,“清華會客廳”之環境學院四十周年專場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現場,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劉書明介紹,環境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三位一體”教育理念,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具有責任使命感和全球競爭力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2024年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成立40周年,40年崢嶸歲月,環境產業最早一批企業也恰逢企業發展的40年。清華大學的一代又一代畢業生,已經成為產業大步發展的中堅力量。這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始終堅持的創新育人思路息息相關。
3月29日,“清華會客廳”之環境學院四十周年專場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現場,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劉書明介紹,環境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三位一體”教育理念,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具有責任使命感和全球競爭力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
響應國之所需
代代傳承、創新育人
清華大學環境學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這一年,國立清華大學設立市政工程學系;1952年,設立給水排水專業;1977年,設立我國首個環境工程本科專業;1984年,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正式成立;1997年,環境工程系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到2011年,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成立。
在近百年發展歷程中,清華大學環境學科始終緊密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學科長遠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學生類型結構,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環境學科。
從清華環境學院的整體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學院一直都聚焦我國不同時期環境人才培養需求,以學生成長為核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長期引領和推動我國環境學科的發展。
1931年,清華衛生工程和環境工程學科的奠基者和領路人陶葆楷先生回國任教,主持建設衛生工程實驗室,呼吁并著手推進衛生工程發展。抗戰時期,為滿足抗戰需求,他開設了“軍事衛生工程”課程。復校時期,他大力恢復遭到破壞的實驗室并添置了當時先進的高壓滅菌器等設備。20世紀50年代后,圍繞國家建設需求,他又持續推動給排水人才培養與科研工作。
20世紀70年代,面對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形勢和各國加強環境保護的動向,陶葆楷先生意識到,“給排水專業的范圍太窄了,應該發展環境工程”。年近七旬的陶葆楷先生翻閱大量資料,多次親往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征詢意見,多次向校領導提出建議,終于獲得學校同意先行更新專業方向及名稱。1977年,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在清華大學誕生。
清華環境學科的發展與國家需求密切相關,與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同頻共振。197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頒發,為適應國家環境保護發展需求,1980年,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成立。環境工程正式加入系名,邁出了壯大發展的重要一步。1981年,由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清華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辦“環境工程研究所”,陶葆楷先生任首任所長,環境工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日益得到重視。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清華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需求,1984年,將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分為土木工程系與環境工程系,清華環境學科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1989年,環境工程系牽頭建設了我國環境領域規模最大的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學科領域從環境工程擴展到環境科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等領域。
因應國際國內環境學科發展趨勢,1997年8月,環境工程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學科布局更加全面,學科方向更加均衡。2011年,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進一步發展為環境學院,形成了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環境管理多管旗下、相輔相成、動態優化的學科布局,同時,面向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治理人才培養的國家重要需求,還建立了清華大學最早的全球勝任力項目“全球環境國際班”,有助于環境領域復合型領軍人才的培養和“頂天立地”科研成果的產出。
2017年,清華環境學院率先啟動對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結合大類招生與培養改革建立全校最為豐富的大類新生研討課體系。
2020年-2023年,面向國家戰略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落實“強基計劃”,推動成立秀鐘書院,促進學科交叉融通,建立環境交叉、環境-化生、環境-數理等學科互補的環境專業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培養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者和綠色科技創新的領導者。
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重要需求,清華環境學院也在不斷優化學生類型結構。2012年起開始招收工程博士生,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吸引了一批環境領域的知名創業者加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大家庭,他們有原來的清華校友,也有非校友,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度參與全球綠色科技創新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響應產業之所需
加快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清華環境學院始終堅持頂天立地,立足于國家環境保護主戰場,瞄準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國際學術前沿,致力于為解決重大環境問題和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技術解決方案和決策管理支撐。
40年來,環境學院在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歷次重大事件環境保障,支撐國際履約、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環境學院作為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科技力量的主力軍之一,始終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推動有組織科研,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解決國家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清華環境學院也始終密切關注環境治理市場主體,結合市場主體的優勢和短板,聯合產業力量一起推進研究成果的落地,讓研究成果真正有用、可用、能用。
如聯合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共性技術開發與應用的研究,研究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聯合相關企業,一起研究膜集成城鎮污水深度凈化技術與工程應用,成果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針對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總量大,深度減排技術薄弱等問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提供技術支持,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及相關龍頭企業2016年在江蘇鹽城市建設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成果推廣應用于國家能源、寶武鋼鐵、中建材、中石化等企業,推動了行業科技進步。
類似的產學融合合作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清華環境學院在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中,貢獻了相當寶貴的經驗。
為了解決科研成果轉化難、創新鏈條不完善的問題,環境學院于2017年推動成立了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作為專門從事環境類科技創新活動的清華大學派出研究機構,圍繞水環境治理與廢水處理、固廢處理處置、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控與修復、環境智慧管理、綠色保險及綠色金融等領域進行布局。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模式的探索,研究院先后獲批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等15個省級平臺,孵化成立50多家產業化公司,現已成為我國人才類別最豐富、技術融合最密切、實證載體最完整的環境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平臺。
劉書明強調,推動產學研更好融合,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加持。高校與企業合作相對理想的模式,應該是摒棄企業間單打獨斗的孤軍奮戰模式,將具有共性難題的企業聯合起來,抱團發展,與高校合作,將資源最大化,協同攻克難題。
響應未來之所需
續寫新篇章
四十年風雨兼程。如今,清華環境學院在陶葆楷、井文涌、郝吉明、陳吉寧、余剛、賀克斌、劉毅、劉書明等大師及歷任系主任、院長帶領下逐步發展壯大,涌現出一批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家和環保領域杰出人才,為美麗中國建設獻計出力。
當前,國家高度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仍面臨著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諸多挑戰,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作為我國環境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作為全球環境治理人才的培養基地,站在新征程新起點上,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也肩負著更為重大和深遠的歷史使命。
劉書明院長表示,面向未來,環境學院將始終保持蓬勃前進的朝氣、昂揚向上的姿態,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引領作用,發展高質量環境教育,培養心懷“國之大者”、具有國際視野和系統思維的創新型復合型拔尖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立適應未來挑戰的學科體系,開展前沿交叉與應用性基礎研究,持續產生具有國際影響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推動相關學科領域理論與實踐發展;將服務國家戰略放在首要位置,為政府、行業重大環境戰略的制定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