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第25屆中國環博會在上海盛大啟幕。10萬環保人齊聚黃浦江畔的年度行業盛會,掀開盛況空前的環保產業新高潮。
展會同期舉辦幾十余場專業論壇,山東公用設施漁業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商達公用執行董事鄭展望受邀參加E20環境平臺論壇,作題為《鄉村環境價值產業開發EOD“碧水漁倉”項目模式實踐》的報告,并接受了來自E20環境平臺旗下中國水網的專訪。
鄭展望教授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博導,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山東公用設施漁業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浙江商達公用環保公司執行董事鄭展望教授以臨安EOD項目為例,作題為《鄉村環境價值產業開發EOD“碧水漁倉”項目模式實踐》的報告。
一、鄉村環境價值產業開發
二十大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振興。
發展鄉村產業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EOD模式能有效地兼顧鄉村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是符合鄉村振興環境治理和價值產業價值導向開發的模式。
所謂的EOD模式是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基礎,以區域綜合開發為載體,采取產業鏈延伸、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在幫助政府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解決項目資金問題,不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實現自平衡。通過“生態引領-產業協同-創新開發-綜合運營”來具體籌劃和實施。
· 循環水養殖是鄉村產業振興的優選項目之一 ·
二、“碧水漁倉”項目模式鄉村生態產業
山東公用路基養魚升級版--“碧水漁倉”項目模式包括三水(原水、循環水、尾水)處理系統、智慧養魚系統、生態循環系統3個子系統,具有標準化、高效化、綠色化、智慧化等特點,可實現集約、高產、生態、安全養殖。
山東公用“碧水漁倉”項目模式
“碧水漁倉”項目模式特點與優勢
「高效化」:高密度養殖、土地集約、水資源節約、勞動力節約
「生態化」:綠色健康、魚產品碳標簽、漁光互補、稻漁共生,尾水資源化
養殖尾水處理——池塘和河道生態植物浮床生態工程凈化
漁光互補——綠色低碳能源系統
魚產品碳標簽——綠色生態有機品質
「智慧化」:碳標簽溯源、智慧養魚平臺、訂單式生產
智慧化平臺
「共同富裕」:三金(薪金、股金、租金)收入、強村公司+供銷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生鮮+預制菜產業、冷鏈物流、文旅、研學等
技術保障
養魚先養水,循環水處理是工廠化養魚的關鍵環節。“碧水漁倉”項目模式實現了劉鷹院長30多年養魚經驗和我們20多年水處理經驗的強強聯合。
1、設施漁業領頭人
劉鷹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大連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設施漁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遼寧省特聘教授、杰出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主要從事設施水產養殖環境工程與智能裝備研究與應用,發表文章 250 余篇,著作 7 部,授權發明專利 40 余項,獲得省部級獎勵 9 項。
設施漁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設施漁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9年1月15日由教育部批準設立(教技司[2019]37號的文件)。實驗室以服務現代漁業的可持續和綠色發展,面向學科前沿,聚焦行業發展重大需求,以設施漁業關鍵基礎理論創新、現代漁業設施與裝備技術研發和創制、設施漁業標準與規范制訂、設施漁業技術示范等為核心任務,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開放性技術平臺。
2、雙院士水處理團隊
院士工作站
公司與江南大學聯合成立院士工作站,以微生物技術與工藝為核心,在高效微生物功能菌劑開發和發酵強化工藝及成套設備研究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團隊包括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倫世儀及陳堅兩位院士,倫世儀院士為我國發酵領域的第一個院士。江南大學是中國發酵工程學科的誕生地,也是我國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特別是發酵工程學科)最具影響力的高等學府。
“中心廠+前置倉”模式
工廠化循環水養魚是山東公用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計劃立項年產8萬噸養魚項目。采用“廠+倉”發展模式,其中大型生產基地,如山東濟寧2萬噸/年和湖州長興2萬噸/年,作為“廠”;并根據產業和市場情況,在適合城市發展多個小規模的本地化項目,作為“倉”;以此形成”生產-運輸-倉儲-銷售“一體化網絡。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