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農村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教授指出:“我國農村污水領域有許多自身非常獨特的地方,從目前我國農村的大環境看,農村污水不能以城市的方式來治理,要用農村的方式,即生態化治理模式。”論壇上,鄭展望以《鄉村振興背景下臨安指南村未來鄉村實踐之農污治理生態微循環模式》為題進行精彩演講,談及對于我國農村污水治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相關閱讀
雙良商達鄭展望:農村污水治理4.0模式之發酵強化工藝應用解析
“在碳中和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污水治理進入了新紀元,產業也如同是站在了十字路口”,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農村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浙江雙良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教授在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我國農村污水領域有許多自身非常獨特的地方,從目前我國農村的大環境看,農村污水不能以城市的方式來治理,要用農村的方式,即生態化治理模式。”
論壇上,鄭展望以《鄉村振興背景下臨安指南村未來鄉村實踐之農污治理生態微循環模式》為題進行精彩演講,談及對于我國農村污水治理模式的深入思考。
鄭展望
農村污水治理難點與出路
“我國農村污水治理已經推進了十幾年,如果問我最深刻的感受,那就是‘難’”,鄭展望表示,目前,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已經從2016年的22%逐年穩步提升,如浙江省,經過十多年的治理,基本達到了規劃保留村的全覆蓋。“多年的治理,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的農村污水治理領域,有其獨有的特點,那就是‘技術高難度、行業不成熟、產業高門檻’”。
“剛開始我們認為,農村污水治理就是小型化的城市污水廠,所以在前期治理上,慣用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模式,如今這樣的路徑顯然行不通了”,鄭展望指出,農村污水和工業化治理模式不一樣,工業化模式適用于城鎮污水廠,具有邊界清晰、管理集中等特征,而農村污水更多的特征是開放性的、全周期性的、多樣性的。
鄭展望指出,在碳中和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污水治理進入了新紀元,產業也如同是站在了十字路口。從農村的大環境看,應該用農村的方式治理農村污水,即生態化治理模式。
生態化治理模式——以農村的方式來治理
鄭展望介紹了浙江農村污水的發展歷程,他表示,浙江農村污水治理已經經歷了五個階段:即2003-2007年 “千村示范 萬村整理” ;2008-2013年農村環境連片整治;2014-2016年是“五水共治”,處理率達到85%;2017-2020年,進入到了提升階段;2021年之后,開啟了生態化治理階段。
生態化治理模式下,農村并不缺錢
鄭展望表示,生態化治理模式是廣義上的生態,需要與農村生活的人居環境、生態農業以及生產等方方面面融合,“要想做好農村污水的生態治理工作,并不是單一的以污水談污水,而是更多要和未來鄉村人居環境、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碳中和、鄉村旅游等領域相結合。”
“行業普遍認為,農村污水治理最大的問題是缺錢,在我看來,農村遍地都是錢”,鄭展望指出。
作為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多年來,鄭展望研究范圍不局限于農村污水的治理,還對農村的農田資源、林業的資源等等有深入的研究。基于農村環境資源的視角,鄭展望表示,實際上,農村遍地都是寶貴的資源,而資源就是錢。如目前行業熱議的碳中和話題,國家提出實現碳中和,一手抓節能降耗,節能減排,一手抓加強森林固碳,而遍布農村地區的森林資源,本身就非常具有價值。在我國鄉村振興、碳中和的大勢下,如何去挖掘和激活這些資源,才是問題的關鍵。
鄭展望進一步指出,實施生態化治理,可以很好的把鄉村的資源和環境治理有效的互動起來,把農村的價值資源充分的釋放出來,真正的實現振興鄉村,幫助農民增收,“我認為,這正是鄉村污水治理,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未來可以走的一條路。”
同時鄭展望指出,村民是農村的主體,在實施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如果把村民撇開,是很難真正做好的。“生態化治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放性,這就要求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村民的利益,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鄉村的發展方向。”
如何激活這些資源,很重要的就是要依靠專家團隊的力量。浙江農林大學林業碳匯專家團隊由國內知名的“森林碳匯”研究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周國模教授領銜。鄭展望介紹,周國模教授為中國最早、最系統地從事竹林碳匯研究的專家之一,在竹林碳匯研究和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中,形成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影響。目前,周國模教授為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他在浙江省臨安市營建的全國第一個毛竹碳匯林項目,為促進廣大山區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了一條有效路徑。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