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提出上述預期目標,綜合考慮了國內外形勢和各方面因素,兼顧了需要和可能。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范化解風險等需要,并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也考慮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要求。實現今年預期目標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發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齊心協力。
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穩是大局和基礎,各地區各部門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謹慎出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清理和廢止有悖于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規定。進是方向和動力,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特別是要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綜合考慮發展需要和財政可持續,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化政策工具組合。赤字率擬按3%安排,赤字規模4.06萬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恢復增長,加上調入資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F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財政投入,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嚴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適當向困難地區傾斜,省級政府要推動財力下沉,兜牢基層“三保”底線。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會監督,嚴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真正精打細算,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實效來。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淀空轉。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優化融資增信、風險分擔、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圍繞發展大局,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各地區各部門制定政策要認真聽取和吸納各方面意見,涉企政策要注重與市場溝通、回應企業關切。實施政策要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防止顧此失彼、相互掣肘。研究儲備政策要增強前瞻性、豐富工具箱,并留出冗余度,確保一旦需要就能及時推出、有效發揮作用。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估,以企業和群眾滿意度為重要標尺,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精準做好政策宣傳解讀,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完成今年發展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系統觀念,把握和處理好重大關系,從整體上深入謀劃和推進各項工作。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繼續固本培元,增強宏觀調控針對性有效性,注重從企業和群眾期盼中找準工作著眼點、政策發力點,努力實現全年增長目標。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在堅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更多為發展想辦法、為企業助把力。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發展思維看待補民生短板問題,在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根本上說,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靠改革。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
黨中央對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緊緊抓住主要矛盾,著力突破瓶頸制約,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一)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弘揚工匠精神。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加強重點行業統籌布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