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水資源匱乏狀況下,我國再生水該如何利用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此情況下,我國非常重視污水再生利用和再生水的利用,曾多次出臺政策,提及推進再生水回用相關方面的內容。
尤其是2021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這是我國首次以污水資源化利用做為單一內容來發布的文件,標志著我國水務行業進入到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新階段。
我國再生水利用量自2000年以來逐步提高,到2020年,全國平均再生水利用率約為20%。
從環境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目前,污水處理市場中增量項目減少,存量項目逐漸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若想挖掘增量項目,或可從再生水入手。
傳統污水處理系統將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而再生水系統則可構建循環體系,排放的尾水經過不同工藝處理后可以被用于景觀利用、工業利用、市政雜用和補充水源地,甚至經過高標準處理后可直接飲用。
例如,北京市是推廣再生水利用的典型城市。按照北京市的統計口徑,再生水利用率已達到60%,再生水供水量已占城市總供水量的27.6%,即北京市近1/3的供水來源于再生水。再生水成為北京市名副其實的第二水源。
目前,北京市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態用水,占比92%;同時,也作為水源供給工業企業,城區9座熱電廠全部利用再生水;另外,北京市經濟開發區的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將再生水作為電子超純水使用。
針對再生水發展,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洪營提出了幾點認識與建議:
再生水利用技術、經濟可行,是解決缺水問題的多贏途徑。大量實踐證明,再生水就近可取、水量穩定、水質可控,可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和“工業第一水源”。再生水利用效益顯著、技術可行,且有政策保障和運營經驗的支持。特別是在缺水地區,再生水利用早布局、早受益。
近中期要實現污水處理廠轉型、升級和分質供水。未來5~10年,污水處理廠將被重新定義,從單一的治污功能向治污和供水雙功能轉變。污水處理廠可以通過再生水供應收取供水費,以此確保資源的持續供應;同時,還要推進多水源供水、分質供水,將再生水作為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納入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分布式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處理和利用設施等。
中長期要建設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系統。未來10~20年,以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為導向,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城市水系統(“三水”共治)。再生水首先用于生態環境,再將生態環境水作為第二水源在城市范圍內進行循環利用。供水、排水與水環境、水生態建設,要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和一體化運營。
建立全方位、體系化的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構建循環利用系統規劃理論、水質凈化技術體系、生態構建技術體系、長效運維技術體系、水質指標體系和再生水利用生態安全監測評價體系等,保障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加強政策管理與監督體系,推進水權交易,如再生水生產與儲存、取用(水銀行)等。
參考文章:
1、清華大學胡洪營教授:我國污水資源化政策與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實踐,環境人Environmentor,2023-10-13
2、觀點︱再生水利用的國際經驗,環境經濟雜志,2023-04-25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