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水質凈化廠“智慧水務”運營管控平臺
同時,東部水質凈化廠運用“專家智能決策”系統,基于“數字孿生”云平臺技術,實現全廠水質、能耗、工藝仿真數據的可視化分析,為調整參數、確保達標提供科學參考,持續推動工藝優化和輔助方案決策。
通過“智慧水務”高新體系的應用,東部水質凈化廠運營管理的提質增效十分明顯——據統計,自該廠正式運行以來,在保證出水穩定達標的前提下,整體能耗、藥耗較同規模傳統污水處理廠降低10%~15%,廠內常駐生產人員精簡近50%。未來,隨著“智慧水務”系統的持續迭代升級,其對精準管控、節能降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還將進一步凸顯提升。
PART 03 建設
“地埋污水廠”背后的拼搏與汗水
智慧污水廠,地下有玄機。事實上,這座科技創新感滿滿的“全地埋”污水處理廠背后,是一條鮮為人知、灑滿拼搏與汗水的建設之路。
作為廣東省、汕尾市重點民生水務工程,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總投資16.09億元,主要新建1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31.34公里配套管網及3座提升泵站,處理規模10萬噸/日。2020年12月30日工程正式開工后,粵海建設者迅速進入“開工即決戰”姿態,全面投入建設攻堅。
項目基坑施工現場
“項目早一天建成,就能為保護生態多出一份力。”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黃秉真說:“雖然困難不少,但我們無所畏懼!”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廠區屬深基坑工程,平均開挖深度11.5米、最深達14米,開挖土方總量達36萬立方米。面對“硬骨頭”,建設團隊創新采用“中間盆地、四周梯級”開挖法,有效節約工期6個月,在汛期來臨前高效完成基坑開挖。針對“地埋”施工的特點與難點,通過BIM建立三維立體模型,在可視化狀態下有效優化施工步驟。經過多工種立體化全力推進,工程僅7個月便實現主體結構封頂。
總長31.34公里的廠外管網建設,是工程最大的難點所在。其中有一段長約1公里的半巖半土混合地質,巖石硬度達130MPa,頻繁出現刀盤磨損、機頭偏位或卡死的狀況,頂管施工難度與周期陡增,最艱難時1天僅能前進50厘米。面對突發難題,項目團隊全員駐場與專家、施工團隊隨時研究,指揮現場24小時“三班倒”連續奮戰。攻堅戰中,建設者需要頻繁“開天窗”取機頭、清理,然后裝回繼續作業,最艱苦時4個“天窗”同開,多工種、多人次同時進出上下、無縫銜接。經過艱苦奮戰,巖土層被一寸寸洞穿,頂管施工順利挺進向前。
建成后的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綜合樓
經過722天的晝夜奮戰,汕尾市東部水質凈化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終于2022年12月23日高效竣工,再一次展示了粵海建設團隊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風采。
作為粵東地區首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已成為展示粵海水務卓越水務項目“建設運營一體化”能力和“智慧水務”高新體系的標桿示范工程,將通過數智化、高質量運營管理,持續去污還清,改善汕尾地方水環境,為服務民生、助推發展發揮積極保障支撐作用。未來,粵海水務將始終堅持科技賦能、技術引領,在汕尾東部水質凈化廠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智慧水務”的全產業鏈、全生產環節推廣與應用,引領水務行業發展變革,為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建設貢獻“創新之力”。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