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二十大報告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習總書記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新時代的供水服務,已經不滿足于聚焦于水質、水量這些最基本的服務保障,如何用服務的提升,去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的感知,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
9月13日, “2023(第八屆)供水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長沙開幕。會上,上海銳錸水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銳錸)總經理邵俊峰發表了題為“行業賦能為供水智能化注入新動能”的演講。
邵俊峰
數據成新型生產要素,供水領域數字化、智能化加快進階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個政策保障數字化發展。2020年4月出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把數據作為新型的生產要素;2022年1月出臺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統籌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2023年2月出臺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的技術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
隨著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不斷發展,數字中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在中國的戰略統領下,數字經濟與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智慧水務,同時,智慧生態發展需要數字基礎設施與數據資源體系的支撐。
在此背景下,水表開始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功能也不僅僅局限于用水計量和貿易結算,更多用于輔助決策和分析應用,如漏損的監測與定位、大用戶的綜合分析等。傳統硬件成立數據終端的同時,數字資源價值也將獲得開發,打造漏損控制平臺、智慧水務平臺等后端應用。
據《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城市和縣城公共供水綜合漏損率為12.68%,漏損水量為94.08億m3。2022年1月,住房部、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的通知》中要求,到2025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9%以內。
邵俊峰介紹道,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各地水司在開展漏損控制建設上熱情高漲,做了很多工作并涌現出大批漏損控制的成功案例。盡管條件困難、資源匱乏,但仍在不斷積累經驗,尤其是中小水司。
根據《城鎮水務 2035 年行業發展規劃綱要》及上海銳錸的調研發現,目前中小水司在智能化方面存在基礎薄弱、信息孤島突出、數據與業務融合度差、財力有限等難點。鑒于現狀,為助力中小水司快速降低漏損率,為供水智能化建設注入新動能,上海銳錸提出了行業賦能解決方案。
三大賦能+四大功能體系+四種合作模式,為供水智能化建設注入銳錸方案
上海銳錸提出的銳錸方案主要包括用戶賦能、同行賦能、伙伴賦能三個方面。
用戶賦能:
上海銳錸推測銳智水云?供水計量漏控管理系統。系統核心是數據業務充分融合,數據業務化,業務數據化,目前已有三百余家水司使用,上海銳錸還于今年將系統免費開放給用戶試用。
該系統具有漏損管控體系、水量監控網絡、業務掌握流程、設備全控臺賬四大功能體系。
漏損管控體系:對監控數據深度挖掘,支持業務,數據與業務互聯互通,層層疊加,環環相扣,準確評估現狀漏損,實時預警新增漏損,有效控制存量漏損,建立了漏損控制管理體系全流程業務閉環。包括鄉鎮管理、分區計量管理、漏水管理、DMA管理、調度管理、居民用戶表管理、大用戶管理、表具管理多個方面。
邵俊峰介紹,漏損管控體系是專門為漏損設計的,對照水量平衡表,漏損包括物理漏失、計量損失與其他計量損失:針對物理漏失,該系統擁有分區計量管理、DMA管理、鄉鎮管理和漏水管理;針對計量損失,該系統擁有大用戶管理、居民戶表管理、表具管理。
水量監控網絡:全網三層監控,上游生產監控、中游運行監控、下游計量監控;全面監控出廠水、一級分區二級分區、DMA考核表、大戶表、二供表、壓力閥等設備的運行狀態,定時上傳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精準掌握水流向哪里,漏損了多少,漏損發生在什么地方;通過工單流程開展檢漏、搶修,監控全覆蓋,實現管人、管事、管物。
業務掌控流程:全流程閉環管理,水量監控若發現設備、水量、業務等信息異常報警,系統創建工單,派單,移動辦理,考核,并對派單的及時率和報警成功率進行統計,工單完成后進行系統效益評價。
設備全控臺帳:對流量、壓力等各類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掌握各類表具的基礎數據、位置信息、工作狀態、現場照片、歷史水量、故障記錄、周檢記錄、比對記錄等。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