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曲折向前,環保產業亦復如是。在產業漫長的創新道路上,企業家們艱難求索,一路心酸,只有身處其中,才品嘗得百千滋味。環保老岳,作為環保產業創新之路的親歷者,將在本文中深度剖析環境產業創新窘境。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環保老岳】是岳飛第二十八世傳人,原籍安徽農村,現居江蘇、北京。2022年度中國水網金牌專欄作家,原中煤集團工作,白手起家,環保水務二十年經驗,樂于分享商業和經營心得。
希望與作者進一步探討的朋友,可以加老岳的微信:y13915503789。
一、引言
朋友的故事:江必旺博士,出生在福建山區,北大畢業、美國留學,博士后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從事研發工作,后擔任美國一家企業的首席科學家。2007年,江博士滿懷創新之夢來到蘇州,開始了其十五年的納米微球的研發、創新堅守之路。納米微球在現代工業中應用廣泛,在醫藥行業,疫苗、抗體、胰島素等很多生物醫藥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和存放都只能用微球。微球同樣應用于液晶屏、環保等行業,沒有微球,很多產品根本就生產不出來。在經歷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實驗,十多年的技術攻關,納微科技成功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改變了只能依靠進口的局面,走出了一條艱難而漫長的技術創新道路。
2021年6月23日,納微科技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江博士身價95億。交談時,江必旺用“九死一生”來形容自已在創新之路上的那種孤獨與壓力,而每次都得靠自己咬牙走過來。
環保朋友的話:環保圈關于現階段行業內卷程度的說法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然后自己也走不下去,最后大家一起無路可走”。
以上情況都是現實情況,環保行業一方面產品同質化競爭,工程低價中標,行業極度內卷;另一方面行業分化速度加快,一些優秀的企業能夠分享到更多的行業發展紅利。這是行業進入成熟期的特征,而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很多筆友問我:今年太難了,傳統的項目不好干。有沒有什么好的方向,新技術可以研究?在生死存亡、經營非常困難的時候討論創新、研發,好像顯得不合時宜,但又顯得時勢所需;重點在于每個人的抉擇需要適合于自己的發展狀況。歸根結底,所有的人都認為企業要發展,必須要創新,那么對于如何創新,有哪些關鍵因素,可能的風險在哪里?在這里,環保老岳將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
二、環境產業創新的窘境
1、創新的落點
在“2022(第十四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分析:環境產業是從建設行業分化出來的,中國一直在進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但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產業化短板。產業化弱小的行業一定是內卷的,內容也會越做越薄,產業也注定無法實現集中發展(相關鏈接:傅濤:環境產業如何用產品化讓高質量落地)。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教授認為:沒有技術產品的水務企業,是在做著簡單工作,具有“勞務企業”的特征;沒有技術產品的水務企業,可替代性強,不存在做大或進一步做大的理由(相關鏈接:王洪臣:用技術裝備化破解大城市治水難題)。
環保水務行業發展的前三十年,項目存在著重建設,輕工藝裝備的現象;工藝裝備是配角,沒有行業主導地位,很多環保企業淪落成了設備加工廠、設備代銷機構和建筑施工隊。行業看上去很熱鬧,一個項目動輒幾億、幾十個億,但經過三包、四包后,最后的分包方采購設備沒人會談技術、性能,他唯一關注的就是價格!落在項目上,只要業主沒有推薦品牌,本來業主想要的是一個“蛋糕”,到了二包那里變成了“雞蛋糕”,到三包那里已經是“又鳥蛋糕”,四包采購的說不定是“又鳥蛋”。這種似是而非的“又鳥蛋”充斥著市場,拉低了行業的下線,最終一定會反噬業主的利益。
一個到處追求低價中標的行業里,不中標被淘汰,中標者也是“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企業”,這種不健康的狀態極大地限制了行業高質量發展!而環保、水務項目處理達標排放,真正靠的是工藝的高效、穩定和裝備的處理效率,所以環保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在于工藝技術的科學與系統化、裝備的穩定與高效率。只有工藝技術的系統化、裝備化能夠占領環保水務行業的主導地位,工藝、設備有議價能力,環保行業的創新才算有真正的落腳點,行業進入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術業有專攻”才能真正實現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系統創新的價值。
2、市場的割據
“什么?不達標?不可能,我們運營很正常”,這是一般情況下問到一些環保設施管理者運營情況的通常答案。環保是個大問題,除非是被監管部門公開處罰或掛牌督辦了,沒人承認自己有問題。這也是很多地方推行“環保醫院”理念不順利的原因。一些設施即使用的不好,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家丑不可外揚,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咽。他不承認自己有病,你怎么給他看病、開藥?環保行業信息不通暢,是造成市場割據的一個原因。很多企業的環保設施戒備森嚴,一般人都不允許進入、了解、查勘,所以能被考察的案例都是“好技術”。這種捂起來的狀況,使得好技術、新技術得不到更廣泛的應用,得不到更好的展示。一些效果差、能耗高甚至是侵權抄襲技術所帶來的不良后果被掩蓋。
水務環保的市場格局,要形成類似江博士的納微技術在行業的極強影響力,或形成類似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在行業中有35%左右的市場占有率,這種情況幾乎沒有可能。在環保領域,除了少數的幾個產品,如臭氧發生器、陶瓷膜、進口電氣元器件、進口反硝化深床濾池還有在垃圾焚燒領域,形成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外,其他水務公司、環保公司、國產設備的市場占有率鮮達到雙位數的。除了水務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總體不高外,水務環保市場的采購決策因素非常復雜,受行政壁壘、地域影響、利益保護、復雜工況、價值界定等因素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割據。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