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構建統一指揮、高效聯動的防汛組織保障體系。加強洪澇和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完善落實應急預案,做好物防、技防、人防,購置搶險設備。完善防汛調度平臺,為防汛指揮提供先進可靠的決策支持。加強部門聯動,建立聯排聯調運行管理模式,健全聯合指揮、信息共享、統籌調度的聯動配合機制。強化應急演練,提高防洪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市水務局、市級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城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1.提升污水處理能力。主城區新擴建津沽、張貴莊、北部新區3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2萬噸/日。推進重點區域污水處理廠管網聯通,實現污水處理廠之間水量科學調劑,合理控制運行負荷率。(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城鎮污水管網改造。實施老舊污水管網提升改造,修復改建體院北道、環湖中路、吳家窯大街及圍堤道、西園道等污水管道。通過采取合流制改造、管網混接錯接改造、增設截留調蓄設施等措施,降低合流制溢流污染。開展排水管渠調查和檢測,加大雨污水管網混接點改造力度。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不低于70%。(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完善污泥處理處置系統。積極打造污泥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新建賽泓等一批污泥處置項目,新增處置能力500噸/日,到2025年,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不低于97%。(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保護和利用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空間,提升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加強河湖水系聯通與生態修復,完成永定河綜合治理,強化大運河治理管護,開展綠色生態屏障區水系治理,加快南部四河、北水南調東縱中心橋北干渠等部分節點水系聯通工程建設。建立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
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城市新區建設以目標為導向,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系統推進區域整體治理。以新出讓地塊、城市更新、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等為重點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發揮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到2025年底,45%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強化低碳多元能源保障行動
(一)打造安全可靠燃氣系統
1.鞏固多氣源供氣格局。充分利用沿海LNG資源,打造北方地區重要的LNG資源接收區,形成多方向多渠道供氣格局。加強儲氣調峰設施建設,提升天然氣應急調峰保障能力,到2025年,實現全市3天日均消費量、城鎮燃氣企業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目標。完善天然氣應急調峰機制,加強天然氣需求側調峰能力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高壓輸配機制,推動管網互聯互通。逐步優化整合現有4.0兆帕城鎮高壓管網,進一步完善城鎮高壓管網輸配機制;推動供氣企業間多氣源互補,確保在冬季高峰缺氣時得到有效補充,不斷提高管網利用率,實現燃氣資源的穩定供應和靈活調配。持續做好農村“煤改氣”安全運行管理。優化整合液化石油氣場站,加強液化石油氣企業監督檢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立清潔高效供熱系統
1.完善熱源系統結構。構建熱電聯產、燃氣、可再生能源聯合供熱的區域“一張網”系統,進一步提高現狀熱電廠供熱能力,熱電廠難以覆蓋的區域發展燃氣、可再生能源、電力等多種能源形式供熱。隨新建熱源及新增供熱負荷,完善供熱管網。(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供熱。積極推廣地熱能開發利用,鼓勵發展淺層地熱能利用,合理發展生物質供暖。促進可再生能源供熱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融合,建設多能互補的供熱體系。(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設堅強智慧電網
1.穩定本地電力供應,提高外受電能力。推動實施大港電廠關停替代項目等電源建設,到2025年,本地電力裝機規模達到2600萬千瓦左右。推動“外電入津”新增特高壓第三通道建設,構建“三通道兩落點”受電格局,外受電能力力爭達到1000萬千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信息化局、市電力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2.優化電網網架結構,建設堅強輸配電網絡。推動一批500千伏變電站建設,優化與唐山電網、北京電網及河北南網的聯絡,建設500千伏“目”字型擴大雙環網。構建合理的220千伏電網分區,打造國內一流城市配電網。(市發展改革委、市電力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3.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以濱海新區等地區為重點,積極開發陸上風電,加快推進大蘇莊、小王莊等一批集中式風電項目建設;穩妥推進海上風電,促進風能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屋頂資源潛力,加快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大力推進集中式光伏發電,重點推動濱海新區“鹽光互補”百萬千瓦級基地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電力公司、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建設智能電網,提高可再生能源接納能力。結合城市配電網建設升級和變電站智能化改造,推廣微網、智能電網等新技術。加快寧河區、濱海新區等局部電網消納受限區域配套電網建設,推動存量可再生能源接網消納。推廣“可再生能源+儲能”模式,加快推動濱海新區太平鎮共享儲能電站項目建設,促進儲能技術寬范圍、多場景應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22%左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信息化局、市電力公司、市科技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開展城市照明節能改造
1.推動照明設施提升改造。提高各類智能監測設備覆蓋率,消除城市照明的盲點暗區。強化設施運維管理,設施亮燈率、完好率達到《天津市城市照明管理規定》要求。(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現照明綠色發展。將耗電量大、發光效率低的照明燈具替換為高效低耗能的LED等節能型燈具。推進綠色照明建設,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管理。提高城市照明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完善環境衛生設施系統行動
(一)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水平
1.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堅持源頭減量、因地制宜的原則,設置簡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裝置,合理布局、規范配置住宅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容器、箱房、桶站等。逐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質量,確保有害垃圾單獨投放,推進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效分開。(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