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新時期新的發展形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形成雙城發展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提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需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完善系統,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帶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和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城市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統籌建設,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增效益,建設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為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改革開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安全韌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基礎設施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集中力量解決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提高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統籌協調,開放共享。統籌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加強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協調聯動,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促進基礎設施協同發展。立足全生命周期,系統謀劃重點建設任務,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序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低碳,和諧共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雙碳要求,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探索城市基礎設施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創新引領,高效智能。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促進數據資源整合,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建設運營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更加完善,服務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支撐和保障。到2035年,建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高效便捷、低碳生態、智慧靈活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整體質量、運行效率和服務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城市安全韌性進一步增強。因地制宜提高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標準,優化布局結構,補齊設施短板,加快升級改造,提高設施服務供給能力和系統運行效率,提升城市載體功能。強化水資源、能源安全保障,系統治理交通、內澇、環境等城市問題,提高基礎設施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加強基礎設施普查和日常監測,強化設施養護和運行維護。
體系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保障“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和“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統籌布局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深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設施網絡向鄉村延伸,實現基礎設施服務均等化,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完善區域生態網絡,構建藍綠交融的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推進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融合共生。加快城市公園體系和綠道網絡建設,合理設置多元化、人性化活動空間和防災避險空間。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動能源消費清潔轉型。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提高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實現社區環境更整潔、更舒適、更安全、更美麗。
設施智慧水平進一步提高。實現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建成全國一流5G城市,建設“千兆城市”。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強數據采集、傳輸、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實現智能化調度和運行管理,推動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整體優化、協同融合。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拓展創新服務應用,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
注:[1]軌道站點800米半徑覆蓋通勤比例指居住地和就業地兩端均在軌道站點800米覆蓋范圍的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比例。
[2]上述指標2025年目標值均為預期性。
三、實施建設高品質現代化市域交通網絡行動
(一)推動全市軌道交通建設
1.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加快建設“津城”軌道M4、M7、M8、M10、M11號線,建設“濱城”B1、Z4號線,建設雙城間Z2號線,啟動建設一批延伸線,開展會展機場線規劃前期研究,穩步推進既有線路更新改造,增設軌道站點出入口。建設津靜線市域(郊)鐵路,適時啟動通武廊、津寧市域(郊)鐵路建設。到2025年,建成軌道交通513公里,其中城市軌道500公里,市域(郊)鐵路13公里,軌道線路基本實現雙城重點區域全覆蓋。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功能協同發展,結合場段、站點周邊用地條件,對具備綜合開發條件的場段、站點形成站城一體化開發模式,提升軌道交通客流量。(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促進多層級、多模式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強化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推動城市軌道交通與高鐵城際站同步建設,優化城市軌道交通與既有客運站便捷換乘。(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積極推進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提升機場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促進機場客貨運量增長,帶動周邊臨空經濟、服務配套等行業發展,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全面落實“四型機場”建設要求,推進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建設,新建T3航站樓滿足“綠色三星”建設標準,同步引入京濱城際鐵路、Z2線等軌道交通。(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財政局、市交通運輸委、濱海新區人民政府、東麗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城市路網體系建設
優化全市路網級配,提升路網密度,為城市經濟發展和重點區域開發提供有力支撐。完善快速路、主干路網系統,建設津薊立交、沙柳路跨津濱大道立交、子牙河北路等一批重點工程,提高快速路、主干路通行效率。結合新開發地區、重點片區開發建設,次支道路聯通成網,逐步形成窄路密網發展格局。推動解放南路、海河柳林、北部地區等重點區域路網建設;完善提升西站、南站、京濱城際北辰站及軌道交通站點等城市交通樞紐周邊配套道路。加強環城四區與中心城區的交通聯系,打通東麗區馴海路等關鍵通道。濱海新區及外圍五區重點完善城區路網,建設彩虹橋并線橋等工程,強化片區之間的聯系,優化與公路網的銜接,增強城區輻射帶動作用。結合城市化進程,逐步對建成區內公路進行斷面及道路空間的城市化改造,優化道路功能。(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