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突出核心任務,有效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階段任務,統籌全國執法骨干1900人,開展了8個輪次的重點區域的空氣質量監督幫扶,目前已經幫助地方發現推動解決大氣污染問題2.8萬個,扎實推進渤海、長江、黃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利的推動了相關流域海域的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指導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垃圾焚燒爐持續落實要求,垃圾焚燒發電這個行業基本保持穩定達標運行,這是非常明顯的成績。
二是堅持嚴的基調,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修訂了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來規范行政處罰的實施,1-5月份指導各地采取雙隨機公開,檢查企業22.6萬次,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2.69萬份,罰款是21.1億元。堅持實施差異化的監管,指導各地不斷落實生態環境執法的正面清單制度,有4.4萬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聯合高檢、公安部連續四年打擊危險廢物危險犯罪和數據作假違法犯罪,不斷深化兩法銜接,切實形成執法合力。
三是夯實基礎能力,全力打造生態環境執法鐵軍,深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指導推進31個省市區和新疆兵團,基本實現了全域統一著裝,5.2萬執法人員穿上了統一的制服,并持有新的執法證件。連續8年開展全年、全員、全過程的執法大練兵,印發了年度的《生態環境執法稽查工作方案》,統籌運用正向激勵與反向機制,有力推動,提高了綜合執法隊伍的機構規范化、裝備現代化、隊伍專業化和管理制度化的水平。
下一步,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個主線著力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力度,堅持把嚴的基調和問題導向作為執法工作的生命線,敢于動真碰硬,敢于直面問題,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堅決落實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剛性底線要求。
二是抓重點,緊緊圍繞空氣質量保障等重點任務,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持續深入落實問題、時間、區位、對象和措施的“五個精準”。
三是抓典型,不斷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打擊突出的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示范作用,不斷督促企業自覺落實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
四是抓傳導,緊盯抓緊群眾身邊突出的環境問題,持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合運用信息披露、公開暴光等手段,發揮查處一批、震懾一批、教育一片的傳導作用。
以上就是今年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總體進展和安排,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支持生態環境執法工作,下面很高興接受大家的提問。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以“四強”舉措加強地方環境監管執法
北京日報記者:今年以來,生態環境科學部的四不兩直兩執的方式開展檢查,我注意到在檢查中發現了生產牌照造假等問題、數據監測造假等問題,想請問一下您如何看待造假的現象與監督決策現象,下一步還要采取哪些舉措加強地方環境的監管執法,謝謝。
趙群英:謝謝你的提問。今年以來,黃潤秋部長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河南省平頂山、許昌市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等地企業污染治理情況開展突擊檢查,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偷排偷放、超標排放,甚至偽造臺賬記錄、干擾自動監測、檢測報告造假等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違法違規問題。一些企業還存在治污設施簡易低效或運行不正常、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不落實、環境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根據檢查發現問題類別,我們大致歸納了三種情況:
一是生產企業為逃避執法監管,鋌而走險。在持續執法高壓態勢下,一些企業,自身環保意識不夠、社會責任感不強,為了逃避執法監管,偽造生產臺賬,通過各種手段篡改在線監測數據。
二是第三方服務機構協助生產企業逃避監管,投機取巧。部分第三方服務機構為了承攬更多業務,主動或被動地幫助排污企業“想招數”“出主意”,通過修改儀器參數、植入造假軟件等手段偽造達標數據,逃避行政處罰。
三是基層執法隊伍能力不足,裝備配備不齊。隨著形勢的變化,企業違法技巧不斷升級,違法手段愈加隱蔽,但部分基層執法人員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現場執法需要,同時,現場執法快速監測等設備缺乏,尤其是基層配備嚴重不足,工作受到制約,一些本該及時發現的問題,未能及時發現。
為推動解決這些情況,我們將從4個方面發力:
一是強培訓。結合發現問題,進一步健全教、學、練、戰一體化培訓體系,有針對性的開展業務培訓,指導基層執法人員在查處在線監測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用電、用水、用藥等工況數據的校核作用,不斷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是強裝備。進一步深化現場快速監測儀器、無人機、紅外熱成像檢測儀等裝備的使用,強化衛星遙感、監控平臺等信息化手段運用,探索指紋溯源、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應用,持續創新執法手段。
三是強引導。不斷完善正面清單、強化守法激勵、開展普法教育等方式,鼓勵更多既有守法意愿、又有守法能力的企業實現自主守法。同時,對有守法意愿、但守法能力不夠的企業,強化說理式執法、幫扶式執法,全面幫助引導守法。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