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的召開,拉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帷幕,如何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成為環境產業關注的重點。“高質量”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路徑。每一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落地路徑不同,具體到環境產業更強調產業化,而突破產業化的制約路徑是產品化。產業的標準化又是推動產業不斷落地產品化的重要一翼。
E20環境平臺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希望能聯合環境企業通過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支持產業升級建設的同時為環境企業工程產品化、技術產品化、服務產品化提供標準化動力。由此,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整理推出《“領跑者”二十答,全解環境產業的“標準化”進階》(簡稱“《二十答》”),以期讓產業更好理解“領跑者”及標準化的內涵,及如何推動這項工作、意義是什么。本公號將根據《二十答》內容,整合5篇系列文章陸續發布,歡迎關注。
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中國環境產業伴隨著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已經走過二十個年頭。
過去的二十年,環境產業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下,市場得以快速釋放。在市場的浪潮中,環境產業一路披荊斬棘,產業鏈條不斷升級、行業規模不斷擴張、資產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環境產業在一個又一個的風口下不斷向前。
到現在,環境治理需求雖仍在釋放,但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業界企業感受到一種蒼茫:好像都是路,又好像沒有路。
事實上,當前環境企業之間的所謂產業鏈,不是剛性組合,而是勞務鏈的柔性組合。上下游之間非標定制,出不來批量和規模。產業還沒有長成,卻又市場化有余,市場化的競爭在沒有產業基礎的行業中必然造成劣幣驅除良幣。目前環境產業看似具備一定的規模和集中度,形成了部分龍頭企業,實際上仍然產業化水平很低。過早資本化的熱捧,又催生了非產業化的野蠻生長,進一步加重了行業的無序。
環境產業必須要思考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就是產業化,產業化實現的路徑就是產品化。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產品形式,無論是服務公司,還是技術公司,還是設備公司都需要做出產品,用產品去發現價值、定義價值、實現價值,這便是重新定義高質量的核心內容。
環境產業走向高質量,也需要國家認可的標準體系來衡量行業的價值呈現,用標準來區分不同場景下的產品用戶價值。高標準引領高質量,高標準也能定義高價值,用高標準來定義高價值,才能讓用戶為高標準和高價值買單。
高質量發展之下,標準化、產品化、產業化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在通向高質量進程中,產業化成為最關鍵的那一條路徑,需要全行業各類企業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這一目標,產業化具體體現為:
一是品類,精細化、多元化的客戶場景;
二是品質,穩定化、工業化的客戶體驗;
三是品牌,市場化、長期化的客戶服務。
三個“品”字都需要以“產品”作為載體,且都以“標準”為基核。
所謂產品化,即是將服務、技術和裝備以統一的邏輯固定到“產品”中,從而脫離工程和項目傳統打法,將產業拉出中等收入、低估值兩大陷阱,走向高質量。這一過程,唯有高水平的“標準化”才能將無形的規范制式和統一要求融入到有形的產品制造、交付、服務中。
以標準化體系建設來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一是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急需引領高質量方向的標準體系,二是環境技術型企業缺乏技術產品化標準指導與技術保護,三是環境公共服務的服務質量需要高質量的標準定義。
為此,E20環境平臺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希望能聯合環境企業通過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支持產業升級建設的同時為環境企業工程產品化、技術產品化、服務產品化提供標準化動力。
環境產業“標準化”工作的現狀和未來?
標準從層級劃分,可分為國標、行標、地標、團標和企標5個層級。前三類標準考慮全國、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之間差異,指標設置水平不能太高,高水平的標準只能在團標和企標當中。
以實際意義看待環保標準中的“兩級五類”: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提供了“世界觀”,環境監測類標準和綜合管理類標準提供了“方法論”;與市場供給的環保標準形成二元關系的主要是合計占比25%的環保產品標準,具體包括環境保護設備、環境監測儀器及其成套裝置、供排水器材設備、水處理劑這四大類環保產品,以及風機、泵、分離機械、鍋爐及其輔助設備這四大類通用產品中用于環保領域的部分。
政府供給標準對環保產品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占比高達70%的行業標準,以及雖然占比21%但卻擁有最高優先級的國家標準,相較之下,占比僅有9%的地方標準無論在數量還是等級上都居于末尾,反映出環保產品專業屬性明顯強于區域屬性,非標態明顯多于標準態的特點。隨著新“三高“(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口號的提出,政府供給環保標準愈發因為缺口大、標齡長、基準低這三個關鍵詞而顯得捉襟見肘。
在這個大背景下,2021年10月的世界標準日到來之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卡點發布了面向2025年至2035年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優化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二元結構”,并明確表示要大幅提升后者比重。
這意味著,環保標準體系正逐漸發生變革,從以國家標準等政府供給標準為絕對核心,變化為以政府供給、市場供給雙重并重的新局面。
從某種程度上說,標準之爭就是話語權之爭。誰制定標準,誰就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據制高點。縱觀整個環保領域,大量環保設備設施和技術設備尚未形成質量分級和領跑者標準。環保企業應把握好此次標準體系變革的契機,積極參與領跑者標準研制,給行業樹立標桿,形成質量分級。
企業如何應用“標準化”工具破解行業困局?
當前環保領域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的幾大矛盾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同質化競爭與差異化優勢的矛盾。
“同質化競爭”普遍存在于環保領域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包括裝備制造、建筑承包和投資運營,從而導致本不屬于生產要素的“關系”和“價格”成為評估“差異化優勢”的核心依據,形成營商環境的惡性循環,資本市場的冷遇本質上也根源于此。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縱觀環境產業現有標準體系,標準體系的建設嚴重滯后,不僅表現在標齡長、更新慢,更大危害的是現有標準體系多為供給思維,缺少市場、用戶思維,對新領域、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缺少充分支撐。
以“標準化”探尋破解之道,就在“企業標準、團體標準”之中,比如“領跑者”,指向的不再是項目,而是產品標準(如服務產品、技術產品、裝備產品),是為高質量產品構建的一個質量分級、質量評價、質量認同的工具。
領跑者制度就是要為每一類技術或者每一類設備和產品設置出領跑的標桿,行業企業通過對標來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從而推進整個行業技術的全面提升。領跑者制度,是助力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制度。
企業標準“領跑者”有利于企業打造品牌、對標達標質量和技術提升、增強市場競爭力、便于得到國際認可及獲得地方政府支持、享受稅收金融優惠等財稅政策,“領跑者”正日益成為地方、行業、企業彰顯高質量的新名片。
E20作為百度“文心一言”的首批先行體驗官,針對環保企業構建產品標準的話題詢問了TA的理解:
對于環保企業來講,建立產品標準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證產品質量:建立產品標準可以確保企業生產的產品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有助于提高用戶對企業產品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2、提高企業競爭力:通過建立產品標準,可以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3、規范企業生產行為:建立產品標準可以對企業生產行為進行規范,確保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管理水平。
4、技術保障:建立產品標準可以確保企業產品的技術和工藝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有助于企業掌握技術話語權,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5、掌握市場主動權:建立產品標準可以掌握市場主動權,提高企業對市場變化和需求的反應能力,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策略,贏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6、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產品標準可以規范市場秩序,增強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好的市場信譽和形象。
綜上所述,建立產品標準對于環保企業來講非常重要,可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掌握市場主動權、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關于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在環境領域加快推進《關于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的意見》相關部署,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為指引、以環境服務產品化為先導、以提升環境公共服務質量為目標,以標準化建設推動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E20環境平臺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聯合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環境領域標準化綜合服務平臺,旨在推動環境產業標準化建設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化服務落地,主要服務包括組織開展環境領域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工作、組織環境企業研制環境領域相關標準、聯合開展環境領域企業標準化服務、開展環境領域標準化工作宣傳推廣活動。
往期文章: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