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對2021年、2022年上市環保企業掛牌情況以及截止2023年1月19日證監會上市企業排隊情況進行匯總梳理,一窺環境產業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未來走向。
2023年2月9日,迎來兔年退市首股(*ST凱樂),資本市場屢見不鮮的悲欣交集如期而至。有人黯淡離場,就有人信步而來。在過去的一年,環境產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如何?
中國水網對2021年、2022年上市環保企業掛牌情況以及截止2023年1月19日證監會上市企業排隊情況進行匯總梳理,一窺環境產業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未來走向。
IPO數量短暫跳水,2023年的IPO數量有望回升
1.2022年IPO情況一覽
IPO數量跳水,原因何在?
中國水網對2021、2022年環保類企業IPO情況以及2023年截至1月19日IPO排隊的環保企業進行統計發現,環保企業上市以及擬IPO數量出現短暫跳水,2021年各主板上市環保企業數量高達43家,2022年上市環保企業數量驟減,僅21家環保企業成功上市。
據東方財富報道,從全行業A股掛牌情況來看, 2022年A股市場425家企業登陸A股市場,相較于2021年減少98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所研究員、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余洋對媒體采訪時分析,2022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減少,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層有意通過控制IPO上市節奏來平衡上市數量和募資規模,減少IPO發行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可見, 2022年環保企業掛牌數量減少,也受到管理層對IPO上市節奏控制的影響。除此之外,監管層趨嚴也造成部分欲2022年上市掛牌企業中途撤單,如佛山水務等。
掛牌環保公司,分布在哪里?
從2022年成功掛牌上市環保企業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2022年掛牌上市環保企業足跡遍布10個省市,整體來看,北京的環保企業上市活躍度依然發揮領頭羊效應,新增4家環保上市公司;過去一年,上海和湖南新增上市環保企業數量持平,新增3家環保上市公司;江蘇、福建、安徽、廣東在2022年均新增2家環保上市公司。
從區域上市新增環保企業情況能夠看出,環保資本市場的區域活躍度同地方環境產業的發展、政策、資本活躍度等相關,例如湖南(除去北京、上海兩地外)是2022年新增上市環保企業最多的省份。湖南省政府對環境產業上市公司提出了明確指標,在《湖南“十四五”環境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到2025年末,湖南環境產業從業單位數將達到3000家,力爭湖南環境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15%,新增15家上市公司,目前已有20多家列入上市后備企業,同時新增5家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企業名單暫未向社會公布,具體信息可關注湖南生態環境廳官方網站),環保科研能力和技術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從募集資金區間看,估值陷阱依然存在,破發成為“新”關鍵詞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2022年上市企業數量銳減,但21家環保企業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相較于2021年并未出現明顯滑落,21家環保企業募集資金總額約為209億元,將21家上市企業募集資金金額進行劃分,其中:上市環保企業中26%募集資金集中在5億元以下,42%募集資金集中在5億至10億元之間,占比最大;16%募集資金在10億到15億元;5%募集資金在15至20億元。
E20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表示:對于環境產業的技術型公司來說,有兩個陷阱:一是收入陷阱——營收幾千萬,利潤一千萬左右,在收入陷阱中,公司很難實現突破性增長;二是估值陷阱——20億左右,在估值陷阱中,公司很難突破20億的估值。(相關鏈接:環境產業高收益與大體量的統一路徑在哪里?)
去年上半年,“侯鐵成談投資并購”公眾號中也曾談到過,環保企業這波上市并沒有創造財富神話,短暫的高估值之后,大量的中小環保企業的估值迅速下滑,平均市值不足20億。更有多家公司股票日成交量低于1000萬,成為了準僵尸股。許多上市公司市值尚不如未上市時的融資估值,PE投資人賺了個名聲,但許多都是潛虧很大。
“破發”也是2022年新股上市的關鍵詞之一,叢麟環保上市首日破發,下跌24%;海螺環保上市破發,收盤市值178億港元。可見,伴隨著資本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打新必賺”、“新股不敗”的神話正在被打破。
2.2023年新政發布,IPO排隊數量有所上漲
在2022年上市環保企業數量歷經短暫跳水、破發后。中國水網根據2023年1月19日證監會披露IPO排隊企業名單,梳理出2023年環保企業IPO排隊情況,共計29家企業處于IPO排隊狀態(截止1月19日),就目前來看,擬掛牌環保企業數量有所上漲。
今年年初,一記重磅政策,宣告全面注冊制即將落地。2月1日,中國證監會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主要制度規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配套業務規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此次全面注冊制的實施統一各板塊注冊制試點制度,主板融資功能將有所提升,也將助力優質企業更便捷的對接資本市場,或將推動2023年重振資本市場信心,也或許會迎來2023年環保公司擬IPO數量短暫跳水后的再度上漲。
同時,據申萬宏源稱,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新股首發定價的市場化程度持續提升,新股收益與二級市場的共振將更加頻繁,新股收益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提升,展望2023年,新股破發或仍將是常態。
上市板塊差異明顯,創業板成環保公司“心頭好”
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中,企業上市路徑走向、上市板塊選擇趨向多元化。中國水網對2021、2022年,已經上市或者備戰上市環保企業板塊進行梳理,縱向分析2021、2022年,環保企業IPO登陸板塊差異。
2021年,創業板掛牌企業19家
2021年,不同板塊上市環保企業分布及數量情況為:深交所主板(1家)、創業板(19家)、科創板(10家)、滬市主板(9家)、港交所(2家)、深交所中小板(1家)。
從中可以看出,2021年作為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也是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的第二年,環保上市企業更集中于創業板,建工修復、倍杰特、天源環保等以技術見長的環保企業相繼登陸創業板。
2022年,創業板掛牌企業9家
2022年,不同板塊上市環保企業分布及數量情況為:深交所主板(2家)、創業板(9家)、科創板(4家)、新三板(1家)、北交所(3家)、港交所(2家)。
能夠看出,對于環保企業上市選擇來說,創業板仍是人氣最旺的一個板塊,2022年嘉戎技術、清研環境、中科環保等企業于2022年登陸創業板。
同樣能夠發現,2022年,北交所新增3家上市環保企業,分別是新安潔、恒合股份、中航泰達。北交所自2021年11月15日揭牌開市以來,為中小環保企業打通對接資本道路,但迄今為止,真正登陸北交所的企業數量較少,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僅有3家企業上市北交所,5家企業終止上市,其中一家已經提交上市申請但過會時被否決,其他四家是自己撤銷了申請。(相關鏈接:北交所環保企業這一年:3家上市、5家終止,9家申請)
從2022年環保企業掛牌板塊可以看出,滬市主板十分冷清,掛牌環保企業數量為零。據上交所發布的上海市場統計表(2022年)顯示:2022年上交所IPO數量為154家,同比下降38.15%,IPO募資3589億元,同比下降1.79%。市場內掛牌數量的集體性減少,主要是滬市主板對掛牌企業要求較高。在此因素之下,業績整體下滑困境之中2022年滬市主板也自然成為環保企業掛牌“鐵板”,伴隨經濟回暖,進入2023年這一現象目前來看也許會有所好轉。
2023年,創業板擬掛牌企業9家
據中國水網統計截止到2023年1月19日的數據,2023年,不同板塊擬上市環保企業分布及數量情況為:深交所主板(7家)、創業板(9家)、科創板(1家)、滬市主板(9家)、北交所(3家)。2023年擬IPO上市環保企業中,創業板仍是熱門板塊,除去創業板外,滬市主板也迎來9家擬上市環保企業。
為何創業板成為環保企業“心頭好”?
綜合2021年、2022年已經成功上市,以及2023年截止到1月19日排隊IPO的環保企業情況來看,可以看出,三年間,創業板是環保企業上市板塊選取的“心頭好”。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更加強調推動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環境產業發展至今,歷經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基礎公共服務階段,如今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階段,產業需要擺脫低質低價競爭困境,進一步推動環境產業和先進技術的融合,實現環境服務的升級,這一過程,環保企業勢必要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環境產業相結合。
根據環境產業發展需求的路徑,可以看出,環境產業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創業板目標企業需求不謀而合,在創業板市場需求和環境產業發展需求一致下,環境產業上市或擬上市企業“偏心”創業板有跡可循。
賽道小眾環保上市企業出現技術化、專業化、智能化特征教
回望2022年,環境產業在二十大的指引下確定高質量的發展方向,產業的十四五深耕方向更加清晰明確;而環保企業所面臨的大形勢受到疫情、增量市場趨近飽和等因素的影響而內外交困,2022年環保企業業績下滑和普遍尋找利潤二次增長點成為常態。
根據中國水網統計數據分析,2022年申請IPO的21家企業中,有10家企業從事固廢處理處置,2家企業從事水處理行業,2家企業從事環保裝備研發,4家企業從事大氣污染治理,1家企業從事農村環境綜合治理,1家企業從事工程咨詢行業,1家企業從事工程監測。
伴隨環保增量市場趨近于飽和,頭部環保企業先后布局上市等現象,2022年登陸資本市場的環保企業業務領域呈現出更加細化、技術化、專業化趨勢。就2022年上市的固廢領域環保企業所屬賽道分別是: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廢氣惡臭治理、鄉村生活垃圾處理、重金屬污酸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等細分領域。
增量市場趨近飽和下,環境產業尋求高質量發展將促使行業走向精細化、專業化, 處于小眾賽道的環境企業將更能夠掌握市場先機。
固廢處理方面,近兩年來,固廢領域上市公司數量增多,固廢行業踏入資本市場趨勢愈發明顯。隨著“十四五” 期間,無廢城市、鄉村振興、循環經濟、垃圾分類等政策的密集出臺,固廢資源化利用將蘊含著巨大市場發展潛力,固廢處置領域新增的9家環保上市企業也體現出了固廢資源化趨勢,如賽恩斯等企業乘著固廢資源化的風口,成功牽手資本。
水處理方面,2022年僅有嘉戎技術和清研環境兩家企業上市。細分領域來看,兩家企業都在朝著技術化、專業化縱深方向發展。嘉戎技術以膜分離技術工藝開發、設計、集成為主;清研環境圍繞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方向,持續研究完善RPIR快速生化污水處理系列技術。可見,在水處理細分賽道之中,以核心技術撬動資本也是2022年環保企業市場表現趨勢之一。不僅如此,企業也在以技術為導向,朝著技術產品化之路前行。
去年,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意味著未來降碳減污仍是發展目標之一。大氣治理領域作為距離達成雙碳目標最近的細分賽道,在2022年也迎來4家掛牌企業,其中中航泰達致力于為鋼鐵、焦化等非電行業提供工業煙氣治理全生命周期服務,在國內工業煙氣治理的細分領域中砥礪前行。
環保企業在朝著資本市場進軍中選擇賽道逐漸朝著專業化、技術化道路發展與環境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具備一致性。環境產業在二十多年來從基礎設施建設過渡到如今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本身也在朝著精細化、專業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加之以政府為主體的需求側支付能力受限,環境產業的成本中心達到上限,行業中內卷加劇,掛牌企業欲闖出一片天地,就需要在“小眾”賽道上有“真功夫”,專業化、精細化也是環保企業掛牌的未來趨勢。
這一點,從2023年擬IPO的環保企業上也有所體現,例如2023年擬IPO的蘇州嘉諾環境科技專注于固廢垃圾智能分類分選和解決方案。
寫在最后
近年來,越來越多環保企業陷入中等收入以及低估值陷阱之中,企業利潤增長難以為繼,在新增項目飽和前提下,利潤無法保持平穩增速增長,也造成環境產業迎來“利潤”寒冬。
環境治理需求雖仍在釋放,但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環境產業的市場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產業化水平嚴重低下,即使大企業也是眾多小項目的簡單資產疊加和風險疊加,行業內卷嚴重,規模化與高利潤無法融合,企業增長出現了必然的瓶頸。
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對不同產業而言高質量的邏輯不同,環境產業亟需融入到高質量發展進程之中,因此也必將迎來繼市場化、資本化后的第三次浪潮。
3月23日-24日,由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將以“迎接環境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為主題,屆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對不同產業而言高質量的邏輯不同,環境產業亟需融入到高質量發展進程之中,因此也必將迎來繼市場化、資本化后的第三次浪潮。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