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 | 竹園污泥處理廠 |
推薦單位 | 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
參與環節 | 運營 |
項目所在地 | 上海市 |
項目概況
竹園污泥處理廠位于浦東新區外高橋保稅區東北角,隨塘公路4915號,北鄰長江,與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和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相鄰,占地面積約5.83萬m2。
竹園污泥處理廠主要處置竹園片區污泥,由一期工程和擴建工程兩部分組成,其中一期處理規模為131噸干基/日,采用“槳葉式干化+流化床焚燒”工藝,2011年11月開工,2015年9月投產;擴建工程處理規模223噸干基/日,采用“薄層+線性干化工藝”,2018年1月開工,2020年9月投產。竹園污泥處理廠一期、擴建工程共計十二條生產線,總處理規模為354噸干基/日。
示范意義
竹園污泥處理廠是上海第一個大規模專業性污泥處理處置企業,保持了近10年的安全穩定運營,保障了竹園片區污泥出路。竹園一期采用“污泥干化焚燒+灰渣建材利用”的工藝技術,實現了污泥全鏈條處置。竹園污泥擴建工程采用“污泥干化+電廠摻燒”的工藝路線,實現了將干污泥作為能源摻燒發電,在完成污泥處置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污泥的資源化利用。竹園污泥處理廠通過不同工藝處置技術實踐,形成了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推動了污泥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多樣化發展。
項目亮點介紹
(1)實施效果
竹園污泥處理廠污泥一期和污泥擴建工程分別從2015年和2020年投運以來,始終保持高效穩定運行,運營成本控制良好,年處理量穩步提升,有效解決了竹園片區污泥處置需求,實現了片區污泥零填埋目標。同時污泥廠在運營過程中,培養了眾多專業技術人才,總結各項經驗,曾獲得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18年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
(2)社會效益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保護環境成了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竹園污泥處理廠作為污泥處置的終端環節,在污泥處置過程中實現了全鏈條處理,結束了竹園片區污泥填埋的歷史。為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添磚加瓦,也充分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精神。
(3)生態效益
竹園污泥處理廠全廠總處理規模為354噸干基/日,徹底解決竹園片區污水廠污泥出路問題,同時減少了片區污泥長距離運輸或填埋導致的環境二次污染。
污泥廠污泥處理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目標,處理過程中使用污水廠的再生水,大量節約了水資源,污泥處理后的飛灰資源化利用,作為建材原料,同時減少了二次污染和降低了碳排放。上海土地資源緊張,竹園污泥處理廠僅占地5.83萬平方米,就完成了竹園片區污泥的全部處理處置,節省了大量土地面積。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竹園污泥一期采用污泥槳葉干化+流化床焚燒+高溫煙氣余熱利用+靜電、布袋除塵+濕法脫硫技術。主要設備包括槳葉式干化機,鼓泡式流化床,余熱鍋爐,靜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脫硫裝置,風機,干濕污泥輸送儲存設備等。
竹園污泥擴建工程采用薄層+線性兩段式干化技術,主要設備包括濕污泥輸送儲存設備,薄層干化機,線性干化機,干污泥輸送儲存設備等。
(2)工藝/裝備原理
竹園污泥一期采用污泥干化焚燒技術,竹園片區80%濕污泥通過車輛運輸到污泥廠內,泵送至干化機內,污泥干化至30%含水率以下,再通過混合螺旋將干濕污泥混合,進入焚燒爐燃燒,燃燒后的高溫煙氣通過余熱鍋爐產生蒸汽回用到干化機,不足的蒸汽由電廠廢熱蒸汽補充,之后的煙氣經過高效煙氣處理設備處理達到《DB31-768-2013》標準后,通過煙囪排入大氣。飛灰資源化利用,作為建材原材料使用。
竹園污泥擴建工程采用薄層+線性兩段式干化技術,竹園片區含水率為80%的濕污泥通過車輛運輸到污泥廠內,通過泵送到薄層干化機內,干化后送至線性干化機內二段干化,出口污泥干化至33%含水率以下,送至電廠作為燃料和煤一起摻燒發電。
(3)工藝/裝備特點
竹園污泥一期:實現脫水污泥全鏈條處置,處置過程中使用竹園污水廠再生水,鍋爐自產蒸汽使用,飛灰資源化利用,利用電廠廢熱,杜絕了污泥填埋,節約了能源,減少了碳排放,降低了運營直接成本,實現了污泥處置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竹園污泥二期采用“污泥干化+電廠摻燒”工藝路線,采用德國SMS公司的薄層以及線性干化機,是全世界最大的薄層干化機型,運行過程中高效,安全,平穩。通過使用發電廠的廢熱蒸汽作為干化熱源,生產干污泥作為燃料和煤一起燃燒發電,將生物質能源變為電能,使污泥變廢為寶充分資源化,同時生產過程中回收部分干化冷凝水,減少了碳排放,符合國家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實現了污泥處置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4)工藝/裝備流程圖
(5)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王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