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光大水務以“降本增效”為主線,在減污、降碳、節能、降本、 增效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企業年報也顯示,光大水務運營收入于總收入的占比較2021年顯著上升,旗下8個污水處理廠獲批上調水價,幅度介乎3%至39%,項目的管理質量和運營成效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肯定。
實際上,光大水務一直持續在提高項目運營效率方面進行努力。2013年,光大環境與全球著名的環境企業蘇伊士環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環境管理和環境相關的規劃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高了環保項目的技術及管理水平,實現了項目的運營成本穩步下降、運營收益持續上升。
隨著近年“雙碳”熱潮興起,從能源生產環節就實現減少碳排放“光伏”概念成為焦點,“光伏+污水廠”的結合也成為水務行業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2021年,光大水務首個“廠內光伏”試點項目落地深耕領域山東淄博,并于2021年8月18日正式并網發電。光伏發電系統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預計年發電量190萬千瓦時,大大減低了廠區的電耗,縮減了項目運營費用。項目的成功,為光大水務打造綠色低碳工廠提供了寶貴經驗,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后,光大水務在現有項目上進行價值挖掘,大力推進廠內光伏試點,2022年,已經在6個水廠中實現了光伏發電的配套設施落地,項目廠區內的光伏發電設施總裝機容量超過8兆瓦(WMp)。并同時推廣污水熱能提取、中水直供社區、污泥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提高對水資源及其副產品的再生利用水平,在行業打造了多個低碳示范樣板項目。
“十四五”期間,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環保行業承擔了“綠色”“低碳”使命,加上與新能源領域結合,這些都使環保產業的未來估值得到了一定修復。目前,光大水務的布局方向不斷在向資源化、新能源靠近,與此同時,本集團繼續推動數字化轉型,推出的運營管理系統新版本已在本集團全部項目推廣運行,為建立運營項目全生命周期大數據管控分析提供支持,這些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內在發展動力。
科技創新驅動企業內核發展
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突出了科技創新的地位,強調“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在水務行業,可以看到無論是河道斷面監管更加嚴格,以及城市水環境的系統施治和提質增效,將對水務企業的廠網一體化和雨污整體運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還是“雙碳”中期航標,再到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和追求,環境企業都在積極努力建立新的價值鏈,這一切都需要“創新驅動”來支撐新一輪突破式的發展。
為了努力實現更大發展格局,實現內在發展,環境頭部企業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期望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作為。作為環境產業的領跑企業,光大水務母公司光大環境多年持續對科研自主創新進行投入,并按照收入或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研發經費,建立研發費用加記利潤管理機制,積極鼓勵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集團特別注重團隊的建設合作,以此作為突破創新成果轉化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入市場化薪酬激勵機制,打造了一只高素質的核心人才隊伍,目前,集團將設立于多地的科技研發平臺整合為“光大環境研究院”,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及技術轉化平臺。[f1]
在科研的孵化下,在水務板塊,2022年光大水務聚焦減污降碳協同處理、碳監測與核算、臭氧氧氣分離、冷凍結晶濃縮等技術領域,形成了多項自主創新的技術工藝包,并在公司內外部項目中得到了廣泛的轉化應用,以此全年盈利約3.26億元人民幣,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肯定。
目前,依托“雙碳”目標及新能源的大勢所趨,光大水務正在繼續憑借自身特有優勢深耕水環境領域,以區域為核心,以鏈接為前提,持續打通泛水、固廢產業鏈資源。不久前,憑借經營表現、企業管治、發展前景及投資價值等突出優勢,獲得“杰出上市公司大獎2022”,成為環境產業為數不多的連續三次獲得該獎項的企業,展現了公司穩健的基本面和良好發展前景。
備受關注的2022年度(第二十屆)水業企業評選正在火熱進行中,結果將在3月25日開幕的“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現場揭曉。我們有理由相信,資本品牌優勢加持,有存量有增量的光大水務,將獲得更多的市場肯定和信心。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