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中環水務以供水和污水處理為主要戰略方向,以“開局就要決戰,起步就要沖刺”的奮發姿態,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和城市直飲水業務,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作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旗下水務板塊的旗艦企業,2022年,中環水務第十九次獲評中國水網“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并連續第四年位列第三名。
未來,中環水務將繼續圍繞“十四五”發展戰略,踐行“雙碳”承諾,展現央企責任擔當,努力打造更多綠色示范項目和精品工程,持續發揮節能環保特色優勢和長江大保護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積極穩健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加優質的水務產品。
以區域發展模式為先范 服務重大國家戰略
2018年,中國節能肩負起“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的使命,整體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作為中國節能水務板塊的旗艦企業,中環水務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
中環水務業務重點布局“3+2+1+5”區域(“3”即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城市群;“2”即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兩大流域;“1”即一帶一路沿線,“5”即安徽、湖南、浙江、廣東、陜西五大業務成熟區域),立足區域水務市場,實現統一規劃、統籌,打造區域一體化治理新業態,并形成可操作、可復制的污水治理新模式,助力國家發展戰略。
湖州模式:在湖州業務覆蓋水庫、供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構建了產業鏈一體化的“湖州模式”。
蚌埠模式:以蚌埠市區為中心,輻射周邊三縣,打造“供排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蚌埠模式”。
貴陽模式:在貴陽建成國內深度最深、全國首例與上部商業綜合體一體化建設的貴醫、六廣門污水處理項目,開創了集約化利用城市中心土地資源建設污水處理廠的貴陽模式。
畢節模式:在畢節聯合任南琪院士團隊共同完成畢節農村污水處理示范項目,實現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的畢節模式。
廠網河湖一體化治理模式:在肥城和蚌埠形成自來水、污水、再生水、水生態統籌規劃管理的“廠網河湖一體化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中環水務已在長江沿線擁有項目公司15個,同時在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福建、黑龍江、廣東、北京、河北、河南、江蘇、山東、陜西、貴州等14個省市擁有全資及控股子公司30家,參股子公司1家,日處理規模約1300萬噸,管網運營長度9,800公里,公司資產規模近150億元人民幣。
布局新業務領域,實施多元化戰略
中環水務一方面繼續深耕傳統業務,利用既有項目優質資源實現區域擴張,以初步取得成果的“蚌埠模式”、“湖州模式”等區域發展模式為先范,逐步充實完善“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供排一體化、廠網河湖一體化”,加快形成四個“一體化”布局,依托散布全國的項目優勢,積極向周邊市場和上下游產業鏈擴張,在供水、原水、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污泥處置、農村、流域污水治理、再生水多個領域發力;另一方面,在原有傳統業務基礎上,開發新的業務領域,構建新的利益增長點。
中環水務積極探索高濃度工業廢水處理及產業園環保管理業務、輕資產模式、直飲水等新的業務單元。近日,公司成功落地新疆新業能化中水回用及廢水零排放項目,實現公司在煤化工工業園區第三方治理領域的突破。2022年中環水務聯合體中標碭山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EPCO項目,作為項目運營方將充分發揮運營管理優勢,通過提升項目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運營導向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該項目是公司業務由重資產向輕資產模式逐漸轉變的里程碑式項目。公司直飲水項目已取得實質進展,自主設計健康管道直飲水制備工藝系統、供水管網,自行組織施工的健康管道直飲水潭水大廈示范項目已完工投運,并在此領域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堅持科技興企,努力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推動器
中環水務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總部與子公司兩個層級上下聯動、協同發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推進技術攻關,建設研發平臺。
總部層面,推進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共建的聯合實驗室的建設,推進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蘇州工業園區蒙納士科學技術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并同步做好省部級研發平臺的申報工作;
子公司層面,湘潭中環持續建設市級研發平臺“湘潭市城市供水安全及保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惠山公司獲評“無錫市智能化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此為基礎提升企業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籌備省級研發平臺的申報。
2022年3月,中環水務牽頭承擔的集團公司2020年度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生態型村鎮污水處理技術工藝包”小試階段通過技術驗收。該項目是由中環水務、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團隊等聯合承擔,旨在針對我國長江經濟帶村鎮污水處理的實際需求,開發生態友好、運行效果穩定、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工藝簡單、易于管理的村鎮污水處理實用技術。項目研發的強化固液分離和污染物降解的Bio-W化糞池技術以及村鎮污水生態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耦合技術已取得較好效果。
9月,中環水務下屬湘潭中環的“自來水廠凈水系統中絮凝神經網絡的構建”項目的技術成果在SCI期刊上發表,上述研究成果通過架構新型神經網絡模型,準確預測絮凝劑的投加量,可實現藥劑的科學精準投加,,為中環水務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再上新臺階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中環水務的科技創新工作緊緊圍繞主營業務開展,積極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全面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通過幾年的重點發力,中環水務主流技術已覆蓋給水處理、污水處理、污泥處理、供排水管網信息化及管理優化等方面,技術創新和集成能力不斷提升。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68件,其中國際專利1件,發明專利9件,軟件著作權34件。
致力“雙碳”目標 多措并舉減污降碳
中環水務以開展“科技創新年”各項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圍繞“雙碳”目標,加大“碳中和”技術研發應用,從能量自給、資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維度,創新實踐“低碳”技術路徑,將智慧化運營管理、污水資源化等應用于項目建設,多措并舉實現減污降碳。
推動分布式能源應用,目前,中環水務系統內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已全面推進光伏發電項目,利用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積極推進“碳中和”目標。其中下屬蚌埠污水、肥城公司、淇縣公司光伏發電項目已建成投運,發電量占總用電量15%,每年發電約298萬kWh。
推廣水源熱泵節能技術,該技術以城市或工業污水作為提供和儲存能量的冷、熱源的空調系統,可減少能源和水資源的消耗,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已在北京、貴陽等地進行實踐應用。
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促進技術路線優化及引進技術國產化。在全系統推進水務生產運營信息系統4.0版本建設。該系統建成后,將實現廠級智慧運營管理以及能源管控中心、智能語音交互、智能數據分析等業務場景的全覆蓋。
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通過低碳管理,打造智慧水廠,探索污水處理廠從傳統的高能耗企業向低碳綠色企業的轉變途徑。中環水務投建的貴陽六廣門再生水廠,在E20“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比選活動中,獲評“信息化集成標桿”及“空間高效利用標桿”榮譽稱號,湖州東部新區污水處理廠獲評“關鍵環節精準控制標桿污水廠”。
在資源回收方面,中環水務多個項目引入資源化、能源化、生態化理念,使“零碳水廠”、“負碳水廠”成為可能。貴陽項目污水100%回用,經深度處理后,20%作為高品質回用水,80%排入河道作為生態補水;同時污水經水泵提升至水源熱泵系統進行冷熱量利用,可為地面綜合體提供供暖、供冷,實現清潔功能和低碳排放。蚌埠市第四污水廠實現100%回用,第二污水廠遠期實現70%回用,用于河道補給、市政雜用等。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中環水務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公司治理,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促進業務共融,更好統籌發展與提質增效,筑牢安全生產防線,攻堅克難,全面夯實公司高質量發展根基,全力以赴續寫輝煌。
2022年度(第二十屆)水業企業評選正在火熱進行中,連續四年榮膺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前三甲的中環水務今年將取得怎樣的榮耀?結果將在3月23日~3月24日舉辦的“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現場揭曉,敬請關注。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