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水務”)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和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于2003年共同出資設立,自成立至今,已連續18年榮膺“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稱號。其業務范圍涵蓋水源、原水、供水、污水及污泥處理處置、再生水、水環境等領域。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中環水務進入新時代的關鍵一年。中環水務作為中節能環保集團旗下水務板塊的旗艦企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立足公司發展實際,一直堅持規模化成長與盈利能力提升并舉,不斷改善資產質量,一路走來,中環水務的腳步一直穩健而有力。
聚焦“雙碳”,探索實踐減污降碳路徑
公司積極踐行 “碳達峰 碳中和” 國家戰略,編制完成《污水處理行業創新實踐碳中和目標技術路徑研究》,明確十四五減污降碳目標。并已從能量自給、資源回收及碳平衡等維度,創新實踐“低碳”技術路徑,將太陽能光伏發電、智慧化管理、污水資源化等應用于項目建設,打造多個低碳綠色水廠。
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慧水務建設。公司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技術路線優化和引進技術的國產化。打造了水務生產運營信息系統4.0版本,實現了廠級的智慧運營管理,能源管控中心、智能語音交互、智能數據分析等業務場景的全覆蓋。
蚌埠中環完成GIS系統搭建。湘潭中環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飲用水廠人工智能投藥反饋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自來水廠混凝投藥控制模型的關鍵技術研發》獲得省市科技創新立項。襄陽中環通過引進互動地圖瀏覽器,2021年完成了全市1840個管線關鍵閥門及閥門井設施的電子信息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普查信息建立了電子檔案,完成供水管線云數據平臺搭建前期工作。綏芬河中環自主創新設計實施的自助一體服務與掌上營業廳項目已于2021年7月份結題,并產生四件軟件著作權。湖州原水開展“提升管線長距離供水安全穩定性,優化供水方式的措施研究”,實現供水、制水一體化聯合調度,節約電費效果顯著。
貴陽六廣門水廠全面應用人工智能,運行管理和成本控制顯著,獲評全國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數字化賦能十佳案例。湖州東部二期污水廠項目引進智能控制系統,節能效果顯著,生化系統整體節能達到約15%。惠山水務開展“污水處理廠芬頓系統節能降耗優化運行研究”,實現運營費用降低。
六廣門再生水廠中控屏幕及移動終端
推動分布式能源應用。從能量轉化角度看,污水處理模式本質是以能耗換水質,使用大量電能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間接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污水廠使用的電能不是來自于燃煤發電而是水電、風電、光伏、核能等清潔能源,將加速推進產業的低碳化發展。
中環水務已在下屬蚌埠、肥城、淇縣等地的多個污水處理廠運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對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了明顯貢獻,目前可替代約20%以上的傳統能源。未來擬采用最新的柔性支架方式有效利用水廠場地,應用于新項目擴大裝機容量。
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污水作為“第二水資源”,具有水量穩定、水質可控、就近可用等優勢。積極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對于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中環水務正在建設蚌埠市再生水回用項目,該項目是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重點項目,也是再生水利用和污水資源化示范項目。項目采用“反硝化濾池(改造)+超濾+消毒”的工藝方案,每年可回用2690萬噸再生水,可減少COD排放量約0.88萬噸,環境效益顯著。處理后的回用水供蚌埠市市政雜用、景觀回用、工業回用等,將減少蚌埠市對自來水的使用和污水的排放,極大的改善淮河流域生態水環境,同時由于使用再生水增加了綠化覆蓋面,補給了人工池塘、湖泊,改善了當地居民生存環境。
推廣水源熱泵節能技術。污水源熱泵技術是以城市或工業污水作為提供和儲存能量的冷、熱源的空調系統,可減少能源和水資源的消耗,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公司下屬中環水務小湯山再生水廠與馬池口再生水廠利用污水源熱泵技術將蘊藏在污水中的低品位熱能提取出來,為廠區供暖,實現能源回收利用,節省了鍋爐房與傳統空調的費用支出。
小湯山再生水廠廠區建筑采用污水源熱泵供暖
主動服務“長江大保護” 鄉鎮污水治理模式正式落地
近年來,中環水務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動服務長江大保護等重大國家戰略,持續發揮節能環保特色優勢和長江大保護主體平臺作用,踐行“雙碳”承諾展現央企責任擔當,努力打造長江大保護綠色示范項目和精品工程,為長江大保護貢獻一份自己力量。
“長江大保護”旨在對長江經濟帶上下游11個省市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在江蘇、浙江等下游地區,由于經濟較發達,環境保護市場發展成熟,環境治理參與者眾多。而貴州省等上游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制約,各大環保企業卻望而卻步,謹慎落地環保項目,但恰恰是這些地區,才更需要得到環保企業的支持。中環水務畢節市農村污水處理示范項目是中環水務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號召,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將長江大保護項目優先落地在該地區。
畢節農村污水處理試點示范項目以畢節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裸依村為試點,設計處理規模75m3/d,涉及裸依村6個村組491戶,總計2093人的生活污水的收集與處理。項目工程已通過驗收。
畢節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裸依村農村污水試點項目
畢節示范項目秉承“生態為本、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改善了裸依村污水橫流、亂排亂放的情況,實現污水的合理收集處理,并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實現污水處理后灌溉回用,改善農業灌溉用水水質,因地制宜的實現了鄉鎮污水處理的資源化利用。
以該項目建設為契機,中環水務與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團隊開展了深度合作,研究適合西南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工藝和模式,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長江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中環水務已與長江沿岸126個地市深入接洽,先后啟動了貴陽、深圳、湖州、蚌埠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工作,同時儲備了大量優質項目資源。中環水務希望通過該項目示范,探索、積累長江經濟帶鄉鎮污水治理經驗,形成可操作、可復制的“長江大保護”鄉鎮污水治理模式。
“蚌埠模式”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
中環水務立足區域水務市場,在蚌埠地區已實現一市三縣“廠網一體化”、“供排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的戰略布局。一手抓自來水全覆蓋,一手抓污水治理提升;同時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再生水利用和污水資源化示范項目的成功投運,標志著“大水務綜合服務”格局的形成。實現統一規劃、城鄉統籌、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體系。不斷加大對蚌埠周邊農村區域的投入,保障群眾用水安全及污水達標排放,對補齊當地基礎設施短板、實現城鄉均衡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目前,中環水務在蚌埠地區擁有2個全資子公司,3個控股子公司,2個分公司。擁有供水廠12座、污水處理廠4座,再生水廠2座,日處理規模200萬噸。
1.污水資源化,實現“廠網河湖一體化”
中環水務2020年成功簽約的蚌埠市再生水項目,目前城南再生水廠已完成建設進入聯調階段。該項目利用自有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進行提標處理,處理后的再生水即可用于上游工業及能源企業生產,又可用以補充市內自然及景觀水體,實現“廠網河湖一體化”產業布局,達到污水資源化利用目的。同時,改變了當地使用自來水進行工業生產及綠化灌溉現狀,減少優質水資源浪費,降低水資源使用費用,為地區水資源使用減負,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愿景。
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一體化”
近年來,為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切實讓群眾喝上干凈水、放心水,中環水務勇挑重擔,積極響應安徽省實施“讓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號召,與蚌埠市、縣(區)政府通力合作,努力推進蚌埠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施了一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成效顯著,積累了豐富的城鄉供水建設管理經驗。因為一直堅持高標準、高質量要求,贏得了合作方的肯定和信賴,樹立了中環水務良好的品牌形象。2018年以來,中環水務在蚌埠地區主持、參與建設了19項城鄉供水工程,總投資達13億元,共解決205個行政村,約12.76萬戶、47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厚積薄發 科技創新成果初顯
2021年,在兩會通過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曾明確提出,要把創新放在具體任務的第一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中環水務始終把科技優先戰略擺在重要位置,依靠提升技術集成創新能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中環水務積極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創新機制體制建設,統籌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路徑,堅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構建與技術成果轉化。通過與國內知名機構共同組建研發平臺,承建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全面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57件,其中發明專利7件,實用新型專利127件,軟件著作權23件。
聚焦國內新一輪的污水提標、農村污水及飲用水處理等方面的潛在市場,中環水務成功引入西班牙先進技術裝備——UFBAF水平流反硝化濾池技術和IGLOO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兩項技術分別在湖州東部新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及遂溪農村污水項目中成功應用。
以解決制約公司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著力點,以實施中國節能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抓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2年1月14日,中環水務下屬工程公司牽頭承擔的中國節能2018年度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結題驗收。該重大項目針對已投運污水處理廠出水由一級A提標改造至類地表IV類水標準實施過程中的技術需求開展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針對實際項目的提標改造技術分析報告、工藝診斷和全流程效能分析工作手冊、AAAOAO工藝改良技術及低成本深度處理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其中3項已授權),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
依托項目技術成果,中環水務建成處理規模15000噸/天的示范工程1座。示范工程運行近兩年來,主要出水指標達到提標要求,工程投資、運行成本均優于同類工藝。下一步擬在中環水務系統內外進一步推廣應用。
中環水務牽頭承擔的中國節能2019年度重大項目“污水處理新型藥劑開發及投加量優化控制研究與示范”研發的“除磷藥劑智能投加優化控制系統”在蚌埠第三污水處理廠示范應用效果顯著,該廠除磷藥耗投加量降低約 40 %。該系統技術層面已基本成熟,后續將在中環水務下屬各除磷藥劑消耗較大的污水廠推廣應用,服務于水廠的提質增效。
此外,下屬湖州原水公司開展提升水庫水質、管線長距離穩定供水、水庫壩基防滲透、優化水庫蓄水量保障大壩安全等四項科技創新項目。蚌埠污水授權“藥劑智能投加系統”等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完成“蚌埠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沉池行走輪改造”等三項科技創新項目;湘潭中環與湖南科技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落地《自來水廠凈水系統中絮凝神經網絡的構建》課題,完成了湖南省重點項目的申報。湘潭污水自主創新開展了水務運營信息化系統提升、消毒系統智能化自動管控、氣提泵在脫泥系統中的應用、二沉池藻類自動沖洗一體化裝置消缺與應用、電能動態監測與管控等實用價值較高的課題。
目前,中環水務主流技術已覆蓋給水處理、污水處理、污泥處理、供排水管網信息化及管理優化等方面,技術創新和集成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正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平臺建設與人才隊伍建設。搭建平臺、創新機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產品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助力。
未來,中環水務將繼續圍繞“十四五”發展戰略,深入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持續發揮節能環保特色優勢和長江大保護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踐行“雙碳”承諾,展現央企責任擔當,努力打造綠色示范項目和精品工程。積極穩健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力打造行業典范價值企業,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加優質的水務產品。
2021年度(第十九屆)水業企業評選正在進行中,結果將在3月29日、30日舉辦的“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現場揭曉,敬請關注。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