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獲悉,2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下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指出預計到2025年,北京將實現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全覆蓋,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中心城區達到99%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溢流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升,全市污泥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全市將新建(擴建)10座再生水廠,升級改造5座污水處理廠;新建(改建)污水管線169公里,完成污水管線消隱1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50公里。并進一步加強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
據了解,自2013年以來,北京先后實施了三個三年行動方案,時間分別為2013年至2016年、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通過接續實施三年治污行動方案,全市污水處理率從83%提升到97%。此次《行動方案》是北京發布的第四個三年治污行動方案。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的通知
京政發〔2023〕6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9日
北京市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2025年)
為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促進水生態健康狀況改善,持續提升首都水環境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持續提升首都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健康水平為目標,以城市溢流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再生水擴大利用為重點,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補強城市污水治理弱項,補齊農村污水治理短板,強化運營監管和政策支持,全面打贏城鄉水環境治理殲滅戰,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實現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基本全覆蓋,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溢流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再生水利用量大幅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0%以上),首都水環境問題得到根治,水生態健康水平穩步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三)加強城鎮地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設
新建(擴建)10座再生水廠,升級改造5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3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2座再生水廠,推進3座再生水廠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169公里,完成污水管線消隱1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50公里。
1.中心城區。完成海淀區稻香湖再生水廠(二期)、朝陽區垡頭再生水廠、石景山區五里坨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日;推進朝陽區酒仙橋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39公里,完成污水管線消隱10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12公里。(市水務局、相關區政府牽頭,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2.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區。完成通州區減河北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通州區漷縣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通州區臺湖再生水廠改擴建工程。新建(改建)污水管線40公里。(通州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3.平原新城。完成大興區永興河第二再生水廠和西紅門第二再生水廠(一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臺湖第二再生水廠(二期)和金橋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房山區竇店基地污水處理廠(一期)、昌平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9萬立方米/日;開工建設房山區長溝再生水廠(一期),推進昌平區馬池口再生水廠擴建工程和房山區竇店基地再生水廠(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新建(改建)污水管線2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14公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本通知責任單位中未具體列名的區政府,如涉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事項,均包括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不再單獨列出)
4.其他城鎮地區。完成平谷區馬坊物流園再生水廠、懷柔區懷北再生水廠工程建設,完成懷柔區污水處理廠、密云區高嶺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萬立方米/日。新建(改建)污水管線7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線24公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配合)
(四)加快重點地區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設
充分利用人防工程、河道兩岸地下空間,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區合流制溢流污水調蓄凈化設施建設,完成西城區陶然亭溢流污水調蓄凈化工程建設。堅持流域統籌、系統治理,在中心城區建設清河、壩河、涼水河、通惠河四大流域溢流污染控制工程體系,總溢流污水調蓄凈化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實現中心城區溢流口、跨越口在場次降雨小于33毫米時污水不入河的目標。城市副中心及其他城鎮地區同步編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規劃,加快重點流域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初期雨水污染治理。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排水管網錯接混接整治。(市水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五)補齊農村地區水環境治理短板
1.加快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堅持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優先選用符合農村地區實際、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模式。加快污水戶線和公共污水管線建設,采用“污水收集管網+廠站”模式,解決位于城鄉結合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及人口密集等重點村莊污水集中處理問題;其他村莊采用分散處理模式,解決農戶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相關區政府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