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深刻影響所有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也必然拉開環境產業深入探索未來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大幕。
環境事業關系生態文明,環境產業是政策驅動性強的產業。作為智庫引領的環境領域縱深服務生態平臺,E20環境平臺已有22年歷史。認真領悟二十大精神,是E20環境平臺的職責和任務。
黨中央要求二十大的學習和講解要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E20黨支部是具有使命感的基層黨組織,支部定位為黨在環境產業的使者,黨在非公領域的幫手。認真學習二十大精神,成為E20黨支部進行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自覺行動。基于此,E20黨支部第一時間組織企業員工對二十大精神進行了集體學習和專題解讀。
E20黨支部將相關學習的心得體會,系統整理成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中探尋環境產業高質量之路》,其中既有對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大政方針的理解,也有對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方向的認識,還有對二十大以后民營經濟發展路徑的建議。
自2023年1月10日起,本網站將陸續推出系列心得體會總結。本文為系列第十二篇。
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有經濟非常重要,民營經濟同樣不可或缺。目前,中國正處在第二個百年的奮斗起點上、中國式現代化創新道路上,必然有市場經濟,有市場就離不開民營經濟。
資源并不是無限的,經不起揮霍,因此,必須要靠市場的機制來調配大部分資源,尤其是生產要素部分。通過市場調節使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優配置與組合,市場經濟的載體就是民營經濟。因此,要想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中的調配,需要市場,就需要民營經濟。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力軍,之所以要堅定不移的、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源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特征,強大的國有經濟有利于穩定小康社會的基本面。人的能力有高低,部分弱勢群體并不具備健全市場經濟人的能力和屬性,如果完全遵循自由經濟的市場經濟規律,資源完全自由流轉,即便有稅收調節,也不可避免地會加大貧富差距,無法保證全體人民生活總體保持小康水平。
公有制經濟要經歷了三次分配,勞動者分配、稅收分配以及國有企業所掌握的共有資源的收益分配,公有經濟持有了一部分不完全依賴市場價值的公共物品及公共資源,比如水資源、核資源、礦產資源,這部分資源的增值價值應該歸全民所有,在中國現有體制下,公共資源和自然資產都屬于全民所有。
因此,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代表人民持有本屬于社會的公共資源和自然資源,用這些資源收益彌補公共服務的缺項。
我們的國有資產分兩大類,一類是國資委所屬國企持有的經營性資產,比如具有經營性行為的國有企業;還有一類是由政府財政直接持有及管理的非經營性資產,比如立交橋、路燈。這些資產都不會以追求過度利益為目標。其中,經營性資產會尊重市場規律,但國有資產的經營目標是建立在統籌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之下的。
因此,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和中國式現代化有高度契合性的,因為中國式現代化中有部分目標是無法靠市場經濟來實現的,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下,不安全因素威脅之下,這個比例會階段性提高。
但是國有經濟在許多領域是沒有顯著效率優勢的,尤其是技術創新與眾多的服務領域,這些領域離不開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大部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是靠市場的拉力,以及經濟人對市場經濟的驅動作用調動的。
民營企業發展至今,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民營企業憑借“五六七八九”的優勢,成為中國市場經濟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不同的場景中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未來,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巨大,也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對于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環境產業,環境固定資產更多地由國資來持有,但是應該由多種產權形式的專業公司來運營服務,既保證資產安全,又能通過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二十大把科技創新分為兩類,一是鑄就“大國重器”需要舉國體制,一是應用型的創新則以市場為主導來完成。環境類創新屬于后者。
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就是“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民營經濟可以充分調動個人才智,在細分領域練好“獨門絕技”,通過市場經濟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成為“小巨人”。
兩個“毫不動搖”的前提是賽道要正確,無論是公有經濟還是民營經濟都要站對賽道,才能長遠。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上,我們需要有擔當的,有市場活力的主體,需要給予他們方向性的引導。針對民營經濟的“毫不動搖”內容中“鼓勵、支持、引導”這三個詞,是指要在正確的賽道上支持發展民營經濟,予以相應的扶持,鼓勵民營經濟有效地往中國式現代化必要的環節上去進行配置。同時,我們必須引導民營企業守正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部分民營環境企業被國企收購,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改變了社會分工和賽道規則。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環境基礎設施投入需求巨大,國企無能為力、政府力不從心,將某些領域的資產通過調高收益來讓給民營企業進行經營,甚至鼓勵外資投資介入,尤其在啟動期的垃圾焚燒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發電、污水處理等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推出很多稅收優惠政策及補貼補助,一個時期收益較高。國家在一定時間、一定場合有一些鼓勵性的動作,是因為特定時期的特殊需求,一旦經濟發展進入正常軌道以后,就會削弱補助,調低收益。
對于環保行業,民營企業的天地存在于服務、技術和創新。
國家之所以在部分公共服務環節進行補助,是因為需要資金來快速彌補短板,支持該領域的科技發展,提高技術水平、壯大國家實力。一旦技術成熟,在市場上效益能夠保持合理收益后,就會調低收益,如果還堅持高收益,政府持續補貼,壓力太大,就會堅持不住。
學習二十大目錄
12.兩個“毫不動搖”下的國企與民企分工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