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從法律角度來看,對環保企業而言,基礎設施REITs與其它融資方式相比有自己的獨特優勢。2022年很多環保企業開始了REITs工作的推進工作。2022年7月8日,天津創業環保股份擬申請發行基礎設施REITs并于上交所上市。8月2日,瀚藍環境發布公告,同意啟動發行基礎設施公募 REITs 工作,擬選取排水業務或固廢處理業務相關資產作為入池資產,規模預計為 10-30 億元。
(2022(第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多家龍頭環保企業介紹了其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和實踐,歡迎關注專題報道)
相關鏈接:
四、環保督察直擊短板弱項問題,細分領域市場關注度再被強化
環保督察一直是中央高度關注和推動的重點任務。第一輪督察從2015年底開始試點,到2018年完成并開展“回頭看”;第二輪督察從2019年啟動,到2022年上半年,分6批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兩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的督察。7年來,督察取得“中央肯定、百姓點贊、各方支持、解決問題”的顯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和環境效果。
從2022年的環保督察情況來看,環境基礎設施缺口較大,薄弱環節依然比較突出。從督察中暴露的問題來看,更多細分領域難啃的硬骨頭浮出水面,這類市場需求也再次提示產業的關注和重視。
比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工業污水直排,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能力不足,滲濾液處理不到位,污泥處理處置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前兩輪的環保督察對這些“硬骨頭”“老大難”問題進行了重點督察。
一、“管網”問題突出,缺口大。“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達到95%以上,但收集率較低,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跑冒滴漏、錯接混接等問題仍然存在,因而污水直排、溢流污染等問題仍需重視。這也正是導致黑臭水體頻發、地下水污染、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但負荷率較大的主要原因。
E20研究院指出,“十四五”時期,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穩步提升,以及在斷面考核、提質增效及污水資源化的要求下,管網的新建、老舊管網改造、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市場仍存在較大空間。與此同時,考慮到水環境治理的達標要求以及污水資源化的系統規劃,污水集中與分散處理將會被統籌規劃,管網的布局方式亦會帶來一定的改變。但值得注意是,管網的建設及修復對政府財政支付壓力相對較大,且廠網一體化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管網治理任重道遠。
二、存量填埋設施問題背后,如滲濾液處理不達標等細節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近年來雖然全國各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處理缺口正在逐漸縮小,但存量填埋設施的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已然成為生態環境新的風險點。特別是滲濾液處理不達標、防滲系統薄弱、日常作業不規范等環境隱患突出,對周邊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一些填埋設施庫容漸滿、服務年限陸續到期,改造難度大成本高成為推進封場整治的主要制約因素。
E20研究院認為,應充分做好滲濾液的收集導排、填埋氣收集處理等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填埋設施的封場治理。焚燒、填埋負荷失衡將在短期帶來垃圾收運體系提升的項目機會,以及長期跨區域垃圾焚燒處理機會。而超負荷、超期運營將帶來持續的填埋場精細化運營管理及修復工程機會。
三、污泥去哪兒,依然是行業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伴隨著污泥存量問題的堆積以及新增污泥處理處置的迫切需求,污泥的處理處置矛盾凸顯。據E20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市政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6%左右,但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仍在50%左右。據悉,由于以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以填埋作為主要方式,因此在目前污泥的存量項目中,干化脫水后的填埋占比依然為最高;在新增項目中,處理方式以干化為主,通過對近五年的新增項目觀察,污泥干化脫水占比約為78%(按項目規模計算),在處置方式中,以焚燒為主,占比超過一半,其中以協同焚燒為主,在所有焚燒項目中占比約超過80%。
對于污泥的處置問題,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強調,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來污泥處理處置應以節能降耗及資源能源回收為目標,通過現有技術提升與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實現過程能耗降低、化學藥劑替代、逸散性溫室氣體控制,以及生物質清潔能源回收等,以提升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減排水平。
此外,在環保督察常態化下,近期污泥干化焚燒,特別是干化后的協同焚燒仍為市場發展重點。厭氧消化、好氧發酵,以及前端有機無機分離后的資源有效利用等資源化、能源化的處理處置方式,以及低碳節能高效的脫水干化等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也會受到高度重視。
一、工業廢水處理市場缺口大,廢水的資源化利用成未來發展趨勢之一。在歷次的環保督察中,工業企業違法超標排放廢水的現象是經常被點名的一類問題。例如,江蘇遠澤電氣有限公司在長江圍堤上埋設約1公里長的管道,將產生的廢水排入長江。鎮江華生新材料有限公司在長江河道管理范圍內建有9家廢舊塑料再生企業,廠房內污水四溢,污水處理設施極為簡陋,2021年4月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檢查中發現企業生產廢水經雨水溝排入長江雨水排澇站。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