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周驊表示,二十大報告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定義了“中國式現代化”,有一句話和行業息息相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污水處理傳統上都叫水污染處理,治理的是水污染,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水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系統謀劃、系統施治、相互融合。無論是和自然環境,還是和社會人文環境相融合,可能這才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選之路。水生態目標下的污水廠,要想走綠色低碳,要想達到和諧共生,必須是系統施治。其次,環境治理服務還要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我們現在所做到的最多是共生,還不和諧。怎么做到和諧共生?我自己的理解是融合,要融合在一起。
上海巴安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霖指出,“二十大”的召開確實是一個大勢,在這個大勢面前,我們個體都不能違背。未來民企該怎么做?有沒有希望?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張春霖從業27年,有著很深的體會,他強調,以前我們靠一技之力,能夠把一個公司從0做到1,從1做到10甚至100,甚至上市。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下行不行?創新可能很厲害,但不一定找得到突破的路。總之,在大勢面前,我們要堅定地跟著黨走,然后才能夠有突破。
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左健博士左健表示,首先,地球是一個村,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河流不是按照行政疆域分布的,五十年前日本已經把所有的國土劃成130個流域,按流域進行治理。每五年做一個實施計劃,現在他們已經做了50年,決心非常大。因此,黑臭水體治理,將雙碳納入到環境治理中來的時候,一定要有系統思維。
曉數綠景(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趙亮指出,曉數綠景主要做雙碳咨詢和碳管理系統,包括碳資產開發。雙碳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一定要從系統的角度看待。它是整個產業鏈,包括一個企業全部的生產流程。
綠色低碳成為發展的必選項
張辰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中很重要的內容。當初習總書記還是國家副主席的時候,就做出批示,要求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張辰2010年也曾參與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生態補償機制方案的編制。他認為,未來,生態補償機制肯定還會進一步推進。推進綠色低碳這項工作,要深入研究,做到可量化,可產生效益。碳匯交易是有效益的,為什么現在還沒有產生效益,就是因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還沒有建立,比如碳核算標準的建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不能照搬國際的經驗,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中國的實際踐行中國式的現代化。
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建強表示,要想活下去,還是要找到新的路,在綠上下功夫。在現在政府財政緊張的大環境下,企業還是要繼續做綠色低碳的事情,把已有的項目維護好,做成標桿。
雷茨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淑琴表示,綠色增長、減污、生態、降碳是未來環境產業的發展方向,雷茨現在也在進行綠色轉型。
尚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海濤表示,中國人民大學低碳研究中心于2010年成立,致力于研究污水處理低碳方向。低碳產業未來可能會朝碳監測與核算、設備設施評估、工藝優化運行、低碳建設(污泥穩定化、清潔能源回收利用)這四個方面發展。
通過創新降低成本,創造價值
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陳廣表示,我們一直說“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人民的心是什么?就是享受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如果用更經濟、更便宜的價格讓老百姓能夠買到溫飽的食品,給他們提供性價比高的公共服務,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高質量發展。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其中提到“成本價值模型”,成本、價格、價值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價格在中間,左邊是成本,右邊是價值。如果價格不變,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更高的價值,一個是把價值往右移,價格可以稍微高一點。還有一種方法,創造價值,定義價值,把成本往左移,創造性地削減成本。 陳廣認為企業家應該思考如何創造性地幫企業降低成本,這也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杰認為,創新可以帶來利潤區,在場景內,在大的需求下挖掘利潤區,一定是用創新的方法產生的。在大的公共需求池子里,可能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我們是否能找出創新性的辦法,把成本降低,把價值做大,這樣就可能會誕生一些利潤區。創造價值的方法唯有創新,即使是蒸蒸日上的行業,如果沒有創造價值,也不一定能賺到錢。
左健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在城市已經建了很多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今后更多的是存量資產的精細化。將來能夠降低成本的,精細化的,小而美的技術很有發展機會,因為降低成本就是賺錢,而且是更輕松地賺錢。
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白海龍指出,民營設備公司要聚焦國企、央企進不來,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對創新要求比較高的板塊。
成都美富特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群英用“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形容這個行業,她表示,吃到的每一口肉,都是把戰略和戰術定在政策之前。如果政策出來了,我們還在考慮怎么做,我相信這個企業可持續發展力是非常弱的。企業想超越現在的增長,一定來自于有意義的價值創新。極高的服務體驗,極低的價格,這其實也是創新,因為環保行業的創新肯定是來自于應用,而不是盲目的創新。
河北協同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次新波指出,國家的政策推進快,企業的應對也非常快,比如焦化行業幾年前環保做得很差,但是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已經非常先進,廢水全部得到回用。環境產業怎么走?從工業水處理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環保就會變成企業的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環保,這是做這么多年環保的感想。
傅濤最后總結,首先,系統施治不是民企的事,連國企都做不了,有可能央企可以做,因為它不是商業行為。其次,我們在系統之間,做的要有價值。要看市場是不是真市場,需求未必是市場,治理海洋是需求,治理農村是需求,好多需求,如果不付費,那就是只有需求,沒有市場,或者是階段性市場。企業是跟著市場走的,不是有需求一定要上,就是剛需也不一定,剛需不付錢也不行。第三,從產業角度看,第一階是環保產業,第二階是環境產業,第三階是綠色產業,第四階是兩山產業。至少到了綠色產業階段,不能再只是幫助甲方做無害化治理,還要幫它做清潔生產,做資源化,幫它省錢,甚至賺錢。環保要邁出自己的步伐,這是一個大的路徑。第四,如果你有產品,國際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現在中國的雙循環,是以自己的內循環為基礎,然后外循環,意味著我們要有自己的國標。
環境產業在高質量的發展中有未來,它的未來在哪里?就是用產品化讓你的高質量落地,如果沒有產品,在未來的市場,無論做服務、技術還是設備,是很難生存的。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