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優先從源頭控制新污染物的產生。
7.嚴格實施限制或淘汰措施。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按期淘汰納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類的工業化學品、農藥、獸藥、藥品、化妝品等,依法停止其產品登記或生產許可證核發。強化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嚴格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準入管理。加強禁止進出口貨物目錄中化學品的進出口管控,強化《中國嚴格限制的有毒化學品名錄》中化學品的進出口環境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已淘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非法生產和加工使用。(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西安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加強產品認證和標識管理。全面落實國家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中重點管控新污染物限值和禁用要求。嚴格執行玩具、學生用品等相關產品的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強制性國家標準。在重要消費品環境標志認證中,對重點管控新污染物進行標識或提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加快推進汞的淘汰和替代。加強原生汞源頭管控,逐步推進原生汞礦關閉;積極推動無汞低汞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實現汞污染減排及用汞產品替代;禁止含汞農藥、生物殺蟲劑和局部抗菌劑的生產;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在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行業,單位產品用汞量不得高于49.14克/噸,支持無汞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生產、使用過程管控。
10.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將使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企業納入我省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改造;企業應公示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情況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名稱、濃度和數量等相關信息。將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納入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等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優先選擇重點區域、行業及產品等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開展涉新污染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公眾通過多種渠道舉報涉新污染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開展涉新污染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倒逼企業落實新污染物治理主體責任。(省司法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規范抗生素類藥品使用管理。在獸用抗菌藥注冊登記環節對新品種開展抗菌藥物環境危害性評估。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嚴格落實零售藥店憑處方銷售處方藥類抗菌藥物。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到2025年底,50%以上達到省級規模養殖場標準的養殖場(戶)實施養殖減抗行動,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獸藥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做到規范科學用藥,全面落實獸用處方藥制度、獸藥休藥期制度和“獸藥規范使用”承諾制度。(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加強農藥使用管理。加強農藥登記管理,嚴格落實再評價要求,開展農藥環境風險監測。2025年底前,完成一批我省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再評價。持續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推廣應用高效低風險農藥,分期分批淘汰現存10種高毒農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到43%。鼓勵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裝物,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大新污染物末端治理力度。
14.強化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落實國家相關污染控制技術規范要求,加強對排放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污染防治的監管,確保達到相關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將生產、加工使用或排放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事業單位納入重點排污單位。排放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企業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定期對排放(污)口及其周邊環境開展環境監測,評估環境風險,排查整治環境安全隱患,依法公開新污染物信息,采取措施防范環境風險。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應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建立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滲漏、流失、揚散,并進行自行監測。(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15.加強含特定新污染物廢物的收集利用處置。篩查、建立廢藥品、廢農藥以及抗生素生產企業等產廢單位和處置經營單位清單,將其納入“十四五”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范圍,嚴格落實危險廢物收集處置要求。加強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分類、處置的監管。(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新污染物治理需求為導向,鼓勵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技術創新,形成一批新污染物治理示范技術。在國家土壤防治先行區潼關縣開展歷史遺留廢渣全面排查和綜合治理試點。在陜北能源化工區開展無汞催化劑研發、生產、使用的工業化試驗和示范工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新污染物治理科技和管控基礎能力建設。
17.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在省、市科技計劃中加強新污染物監測技術、環境健康風險評估以及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關;建立新污染物識別和非靶向篩查技術,開展新污染物賦存狀況評估和快速篩查;加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生態環境危害機理研究。加大涉新污染物的科研項目立項及獎項評定支持力度。聚焦新污染物治理關鍵問題和方向,整合現有資源,加強新污染物領域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