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行業交流進步,便于行業同儕互學互促,推動中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E20環境產業圈層特推出《水務行業優秀案例匯編》,匯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鎮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工業園區廢水治理、水環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網、再生水回用、污泥處理處置等領域。
項目名稱: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區域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
推薦單位:上海太和水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參與環節:包括勘探、設計、施工、維護
項目所在地:上海市青浦區
項目概況
2018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是我國向世界展示經濟實力,科技水平,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其舉辦場地的水環境直接影響國內外對中國水環境治理水平的印象。本項目涵蓋小淶港(崧澤高架-盈港東路)、涇北河(徐涇港-老洋涇港段)、徐涇港3條河,分別位于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東側、西側及南側,緊靠上海虹橋火車站交通樞紐。項目河道總長4937米,治理面積112360平方米,水深0.5-2.8米不等。
項目水體治理前,河道整體水質情況較差,主要水質指標長期處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劣V類水平,水體生態結構缺失,喪失其調節氣候、蓄水防洪、提升區域景觀等功能。
示范意義
首屆中國國際博覽會將于2018年11月在上海市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為配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配套工程建設,積極響應《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總體方案》。貫徹市政府提出的將上海建成“令人神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結合區域現狀,對周邊河道進行治理,既是市容環境提升的一部分,也滿足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的配套需求。
項目亮點介紹
(1) 實施效果
根據調查顯示,在項目治理前,項目河道整體水質均比較差,長期處于地表水劣V類水平,氨氮全部超過Ⅴ類水標準,嚴重喪失調節氣候、蓄水防洪、提升區域水景觀文化等功能。凈化后主要水質指標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V類及以上標準。
(2) 社會效益
進博會是我國集中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依托清水生態系統,盤活水資源、做優水經濟,為新時期下探索治水興水,惠民強國的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
(3) 生態效益
依托于水生態自凈能力的恢復,水生態系統“納污產清”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實現反哺周邊水域的附加價值,緩解水資源壓力。同時,健康的水生態系統能減少空氣中攜菌塵埃的散布,增加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增加空氣壓力,并促使風的形成和流動,水面與空氣中的分子撞擊能產生負氧離子,清新空氣,創造“水清氣凈”的宜居環境。
項目技術工藝/裝備簡介
(1) 技術工藝/裝備名稱
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
(2) 工藝/裝備原理
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是一種純生態的修復技術,榮獲美國發明專利。該技術以馴化后的大型枝角類浮游動物“食藻蟲”搭配改良后的沉水植被“四季常綠矮型苦草”及其它沉水植物,輔以魚蝦螺貝等水生動物,通過蟲控藻,魚食蟲等模式打通食物鏈,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群落”共生體系,恢復“草型清水態”自凈系統,實現水生生態系統多維復育,提高水域生態系統對各類污染物質的自凈能力,使水質得到顯著改善,生態修復效果達到長效穩定。
(3) 工藝/裝備特點
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及水體生態系統構建技術遵循經典生態學理論,可從根本上解決水體黑臭問題,改善水質的同時,提升水體透明度,并營造良好水體景觀。該技術具有如下幾方面的優勢:
其一,生態。該技術為一種純生態技術,不產生二次污染,水生態系統構建后,形成完整的食物鏈,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發揮水域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
其二,節能。水生態系統構建后,僅需對系統進行后期及應急維護,無需清淤、換水等額外耗材及能源投入,且有一定量的清水產出。
其三,快捷。該技術無需額外占地,可采用“分區治理、同時施工”的原則,極大地縮短施工工期。
(4) 應用領域
本技術廣泛應用于河湖富營養化水生態修復、黑臭河道治理、農村污水處理、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中水提標改造等領域。
(5) 工藝/裝備流程圖
(6) 項目部分案列照片
編輯:黃延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