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也是,錯誤地把外因歸為內因,就很容易高估企業的價值,給出過高的估值。超額利潤,可以用經濟增加值計算一次性利潤不定期地出現,本質上是對企業的一種風險補償,總體上一次性虧損要小于一次性利潤。概率* 利潤=業績的波動性。就是說業績實際上是有波動性的,對于這種波動性,時常會給少量的補償,這個補償是不是給的增長少,利潤少,而是時間短,概率小,結合著波動,補償的總額就不大了。
比如一個企業10年內,可能給你一波3年的超過10%的超額利潤機會,而10年內還有一波2年的低于正常收益率5%的風險,這樣平均每年的超額收益率就只有(30%-10%)/10=2%,實際上就是一個平庸的風險補償了。但是如果你站在3年的周期上看,時間不短,收益率不低。持續的超額利潤才是無形資產。
少數企業利用幸存者偏差,把一次性利潤說成持續性利潤,騙取超額的無形資產。
一個企業的估值是結合凈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凈資產負責基礎利潤部分,無形資產負責超額利潤部分。這樣的估值兼顧了凈資產與收益法。單純的收益法,容易忽視基礎收益,容易把基礎收益和超額收益混淆。我們估值實際上是估計的可持續利潤,剔除那部分不可持續的一次性利潤。
新興行業也會帶來成長
新興行業會逐步轉變為傳統行業,具有護城河的企業才能持續保持盈利能力,但他們開始階段的成長是是短期的供需帶來的驅動力。
新型行業前期取得優勢,需要提前布局,團隊有相關經驗,有相關營銷渠道,能夠利用資本推動。這個時候競爭可能不多,或者沒有那么激烈。
而新型行業轉化成傳統行業后,會導致競爭充分,投資風險與收益率匹配,超額利潤來源于品牌、技術、特許、成本、規模等。
我們區分兩種行業的目的是找到其中的規律,避免產生錯誤的判斷,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以及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我們容易把短期的供需,描述為競爭后的結果,即把運氣當成必然。過度夸大領先的優勢,領先的優勢能否持續,并有效轉換,取決于企業的戰略,管理,綜合能力。
我們從常規的線性思維很容易造成我們把過程的成長線性放大,我過去的投資和實體經驗告訴我,過去三年成長與未來三年成長在投資中大家習以為常,而在實體中難得一見。
如果在新行業中,企業取得領先優勢,并能夠不斷穩固,就會持續超額利潤,能夠降低外部競爭的影響。
而如果新行業規模不大,就很容易陷入競爭。我之前看過一個做新能源電池的某個材料的公司,整體市場規模可能只有幾百億,玩家也不多,技術門檻不高,這種就比較容易因為行業規模不大,競爭激烈。然后競爭導致利潤回歸平均,如果資產投入大,技術門檻低,就會造成周期性虧損。有些行業按說是有一定容量限制,有一定資金門檻的。但如果只是資金門檻,和容量限制,我們經常會有投資者短視,根據錯誤的預測進行投資,導致整個行業虧損。
我過去投資過一家水果店,開始很賺錢,后來周邊競爭對手硬要擠進來,導致供大于求,結果我們兩家都虧損。這種不符合邏輯的事在實體企業中也經常發生。
周期性行業也會帶來利潤增長
有些企業是靠行業周期的,行業好的時候企業業績就好,行業好的時候就差些。比如化工行業,養殖行業,大宗商品期貨行業。這些行業周期性很明顯,但問題是周期的長短很難判斷。你可以判斷出他處于低谷還是高峰,但你判斷不出其持續時間的長短。
周期包括宏觀周期,行業周期,市場周期,企業自身的周期。
孫子兵法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我們習慣在微觀上找問題的答案,但找著都是要往上找的,越大的周期時間越長,影響越大。宏觀周期指國家經濟的起伏,中觀周期指行業的興衰,微觀周期包括競爭對手的起伏。這些是外部周期。企業內部的周期包括自身人才的迭代,自身有效經驗的積累以及人性錯誤觀點發散。
國家宏觀經濟,一段時間是漲的,比如過去20年全球化紅利的高速增長,然后人們的認知跟不上,要開始了各自的封閉對抗。
行業周期包括供需關系的調整,比如一段時間的需求旺盛,一段時間的需求萎靡,比如航運行業,大宗商品周期,還有一些新能源的投資行業。我國的太陽能行業就經歷過周期,先是高速成長,然后產能過剩,企業破產,然后企業又重新建立其核心競爭力。前一段高速增長更像是一次性的,后面一段卻又像可持續的,同樣的行業,同樣有增長,內涵是不一樣的。
有的行業,有的企業沒有犯過錯誤,沒有掉過大坑里,很難真正理解周期的。
一般企業周期較短,行業周期較長,受到大行業波動影響,一時起一時落。周期是大周期套著小周期,我看到有些企業做得不錯,各方面細節不錯,但在大周期判斷上出現問題,就很難有大的進步。比如過去20年就是基礎設施大量投入的周期,如果不趕上這個周期,就很難做大做強。當然各個行業也有小周期,趕上幾波周期就能有很大的收獲。
總體上周期越大,持續的時間越長,企業的容錯率就越高。有些小周期的時間就比較短,有的3-5年,有的5-8年。對企業的要求比較高,容錯率比較差,容易出現波動。
成長的企業后續的變化
企業不可持續利潤來源于三種,一次性的利潤,新行業的利潤,周期性的利潤。
小企業基礎利潤容易看得清楚,大企業的一次性利潤反而看不清晰,在投資收益率降低后,基礎利潤占比越來越高。絕大多數小企業賺的都是一次性利潤,中型企業賺的是基礎利潤,大型企業是少量的超額利潤以及一部分基礎利潤。
從企業的發展上看,有基礎利潤+一次性利潤 ,可以達到中型企業,有基礎利潤和超額利潤,也可以達到中型企業。中型企業上市后,獲得較低的資金成本,穩定住后,可以成為大型企業。大型企業可以沒有超額利潤,可以用基礎利潤生存,因為資本成本變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