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本做房地產、金融業務的首創,20多年前在環境領域扎根之后,如今也是環境產業的一面旗幟。2011年,它收購新環保能源,更名為首創環境,布局固廢處理領域,首創環境連續成為固廢十大影響力企業。
這兩家公司在環境產業內的投資,應了巴菲特說的一句話:“不熟不做”。人們對于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會心存很多美好的幻想,投資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往往會失敗比較多。北控和首創的投資通常比較成功,因為基本上集中在環境行業——對這個行業它們確實是相當了解的。了解的話,就能夠有很多參與,就能夠做很多判斷,而且經驗就能用得上。如果跨行業投資,對這個行業完全不了解,也沒有任何經驗和人脈,其中的問題也不容易看到,這種投資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也是從別的行業跨界而來的投資,在環境產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諸如,中持收購南資環保,創業環保并購江蘇高郵康博環境資源有限公司、江蘇永輝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粵海水務收購嘉誠環保等,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在綠谷看來,這些已經上岸的環境公司,在行業內的投資、并購,一是為了實現公司發展與滿足客戶需要,二則像是為了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帶有戰略防御性質——在央企、地方國企的雙重壓力下,保持自己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話語權,保持企業的生機。
目前北控、首創等的投資,大多依然圍繞著環境技術展開,涉及膜、智慧水務、危廢、工業廢水等。有的項目由于投資額度小,通常不在財務報表中體現,造成了“只聞虎嘯,不見其蹤”的場景,但也算是這些公司的“秘密武器”了,說不定哪天“下閑棋,布冷子”的效果就出現了。
產業投資,包括重資產的股權投資,和對技術性公司的投資。近年來轉型進入環保的央企在行業內的投資行為多是前者,主要在資產布局方面,而從技術方面推進,從生態角度來看貢獻價值有限,畢竟他們對環保的技術方面把握力還不足。
水業、固廢的十大影響力企業所做的偏向技術性企業的投資,實際上是想打造自己的生態產業鏈,對于行業發展是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隨著環境產業工程裝備化,裝備服務化時代的來臨,環境產業的技術創新驅動特征更加明顯,近年來E20孵化基金積極嘗試早中期“專精特新”環境企業的賦能投資,而部分環境產業龍頭公司則通過設立環境產業投資基金開展對環境產業技術類企業的股權投資,不僅能與被投企業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還可以為將來開展技術合作或謀求通過并購方式實現技術突破打下一定資源基礎,鞏固公司在環境產業中的領先地位。
唯有實業,癡心不改
最近這些年來,關于環境產業的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就不必說了。只能說,千秋萬代,一統江湖,哪有那么容易,來得快的,往往去得也快。
資本退潮后的兩三年,行業也曾經江湖告急,之后逐漸重建起信心。一個較為正向的共識是大家都同意環境產業進入效果時代,并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
就好比一張簡單的卷子,學渣和學霸都能拿 100 分,看不出差別,也起不到篩選作用。如果多出點難題,學霸依然能拿 100 分,學渣可能就不及格了,高下立判。
現在的環境產業,也到了要看哪些產業主體能做難題的時候,而不是比誰家更富——要比這個,誰能比得上XX?
任何一個環境公司,它的存在都應該基于自身完備的產業邏輯,而不是依賴于資本。這并不是說就不考慮融資,而是不把融資作為唯一路徑,只是眾多可選項之一,僅此而已。對環境公司來說,資本是翅膀,用不好就會摔死,絕對不用就只會跑,速度就會慢。
話說資本是有性格的,那就是持有人的性格,前面提到最簡單的分類是將資本持有者分為財務投資人和產業投資人。對整個環境產業來說,其實也存在這兩種投資:追求低買高賣、賺差價的財務投資者,短期特征相對來說更為明顯;而致力于長期價值的產業投資者,大都考慮的是產業鏈、生態圈,會更多考慮環境問題的解決和長遠的生態價值。
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對于資本來說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太多東西在搶奪注意力,而深耕環境產業的公司,卻只能以定力或者長期主義換取可持續的成長。
結語
潮水終將退去,但太陽每天升起。
客觀而言,環境產業的所謂巨大政策紅利期已落下帷幕,再沒有那么多的大機會。但若收斂一番雄心野望,在環境基礎設施已極大完善的如今,還是能捕捉到許多的小機會,仍可有所作為。
對個體而言,資本本是合理的抓手,不能駕馭資本,企業就少了一個發展的手段——不是不能發展,但是會慢;同時還要認清社會資本的逐利特征。所以企業家需要提高駕馭資本的本領,包括內部、外部學習,從產業內的商學院等機構得到長期輔導等。
今年的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及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的榜單已經公布,每年的這個評選,都備受關注,十九年的榜單,寫滿了時代印記。一波一波的潮流中,到底有什么能沉淀下來,成為這個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投身到這個行業的人,哪些是投機,哪些是隨波逐流,又有哪些是憑著熱血和相信?
當行業在被壓縮的歷史里,經歷過快速生長、浮躁和投機,專業化與精細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路徑。行業走向成熟,新的階段開始,未來有多遠?如果你認同環境產業是值得用二十年甚至一生去為之堅守的事業,也許不會為此焦慮。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