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員流動性
“我們面試成功的技術人員、項目經理因為疫情隔離都來不了。還有很多人員選擇留在原企業不動了。”這是很多企業人力資源經理現在面臨的困難。企業要發展,人才為先。優秀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引進,銷售人員招聘都是必須的,但疫情限制了人員的流動,這種人才缺失的影響會在后期逐步顯現。疫情還會造成人員擇業觀念的變化,這也是很多人沒有關注到的。
未來行業的變化
疫情對我們有這么大影響?烏克蘭危機和我們環保行業有關系?說實話,說烏克蘭危機和中國環保行業有關系我也難以相信。但是,這個世界的變化往往并不以我們所認為的方式在演變。線性思維很難理解地緣政治、新冠疫情、房地產、進出口、能源、材料、糧食、信心、預期、資本流動、投資消費、財政收入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傳導、共振所引起的加速度、幾何級的變化。人往往高估一年發生的變化,但低估五年發生的變化。但這些變化已經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我們身邊發生。
1、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
對于成熟市場而言,行業前六位產品品牌基本占據了6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余數百、上千個廠家只能分食剩下40%市場份額,這是歐美成熟市場的競爭格局。
受疫情影響,環保領域新技術、新品牌的市場拓展受到了巨大影響。梳理污水處理領域主要產品類,無論是水泵、風機、非標設備,還是脫水機、自控儀表,大家常用的就是那五、六個品牌。市場現狀是央企和龍頭上市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供應商名錄,地方政府項目習慣于從熟面孔那里選擇,很明顯疫情會造成市場、品牌集中度的快速提升。此種情形,對于成熟品牌、行業龍頭來說是一個利好,但是對于品牌力不夠強或者是新創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門檻。面對市場品牌日益集中的趨勢,客戶如何選擇,產品如何定位,是環保企業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問題。
2、行業分化加劇
鑒于環保市場集中度加速提升,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強。未來三年,行業分化必然加劇,可以說面臨著一個大浪淘沙的競爭格局,如何在競爭中活下來?對于中小環保企業來說,資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缺的,但資源已經不是萬能鑰匙了。除了資源關系,客戶更關注綜合的品牌服務,包括技術的穩定、可靠,服務的效率、成本等等,這也是未來三年環保企業必修的核心能力。必須抓住、提煉、并且持續強化,最終給客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這是中小企業未來在這個行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前一階段,我們和蘇美達成套進行了一場交流。一進會議室,對面坐了二十個左右的技術人員,大部分都是85后左右的精兵強將。人員整齊,技術專業;關鍵是大部分人都是企業內部培養起來的,交流中傳遞出對企業文化的高度認同,這種凝聚力讓人感覺到團隊的強大力量。正如蘇美達成套負責人說道:“我們是央企的實力,外企的效率,民企的活力。”因為已經有多次合作,我們從蘇美達的客戶了解到,他們普遍對蘇美達成套的專業、效率、資金、實力、口碑都給予了高度認可。毋庸置疑,這類綜合能力很強的優秀企業未來一定會成為越來越強的行業領軍品牌。
3、“灰犀牛、黑天鵝”頻現
環保企業普遍規模不大,一方面自身風險意識不夠,風控能力不強,一方面又有快速成長的內在需求,對于很多環保工程公司而言,企業的資金鏈相對脆弱。眼看著一些環保企業在墊資、拖欠、驗收、訴訟的一輪輪熟悉的場景下陷入泥潭,令人痛心。過去,一些主業不突出,造血能力不強,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有些是靠低利潤、無利潤的業務在原地打轉,實際上靠項目滾動資金在支撐。形勢發展到現在,隨著項目款拖延嚴重,成本上升,現金流短缺,潮水退去,誰在裸泳將逐步顯現。
沒人能準確預計出烏克蘭危機會對環保行業造成多大的影響。但能源價格瘋漲、大宗物資價格上揚,財政資金緊張加上疫情諸多不利因素形成的共振,很有可能導致項目延誤、停滯,款項難收,還有低價競爭項目造成無法達標驗收的經濟糾紛,類似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會頻頻爆發,勢必對資金鏈脆弱的企業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危機的發生必然會波及到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每個企業也需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大客戶中哪個可能會是下一個“恒大”。
新冠疫情下的自我修煉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已經800多天,到了2022年春天,本來以為捱過了漫漫冬夜,迎來了柳暗花明。正當大家準備大干一場時,結果新一輪疫情席卷全國幾乎所有省市,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過去環保人為了跑贏疫情,都是揣著綠碼,避著星,一路“披星戴月、轉戰南北”。現在因為疫情封控,能夠而且應該靜下來分析思考,怎么能活下去、活得更好,如何修煉內功:
1、強化企業的產品力
什么叫產品力?就是產品的功能理念、技術切入點易于被客戶接受的市場定位;是能夠幫客戶解決問題,提供價值的能力;是產品的競爭力,能形成大產值的能力。很多中小環保企業經營往往以資源為導向,什么項目都拿,業務方向沒有規劃,技術發展缺乏體系,項目做得踉踉蹌蹌、磕磕絆絆。如果是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產品技術,則說明缺乏產品力。過去,有資源談幾個項目,招點人寫寫方案、畫畫圖,找個外包隊就能干環保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環保行業看似門檻不高,但真正做到有核心競爭力,做深、做專、做透、做久,做到有口碑、有品牌,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周期很長。
春節前后走訪一些環保企業,發現一部分企業日子過得很好,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經過了解,你會發現這些企業有一些共同點,都是專注于一些細分領域,產品的功能很強,性能更穩定;他們注重研發、注重創新、注重質量、注重服務,這些都是多年來專注主業、持續投入的結果。
環保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客戶更關注技術穩定、關注效率成本、關注品牌服務。環保企業需要把自身產品、技術重新審視、梳理,從客戶的角度看產品、看功能、看價值。專注案例數據分析,細化、提煉、連接、創新,形成更強的產品力是中小環保企業的核心工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