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生產空間安全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在黃河流域率先實現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經濟優勢彰顯,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四節 戰略行動
全方位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統領,聚焦事關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深入實施具有基礎性、引領性的戰略行動。
——碳排放達峰行動。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實施方案,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實行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逐步實現碳排放增長與經濟增長脫鉤。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統籌中游治山、下游治灘、受水區織網,強化干支流、左右岸聯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切實守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生態安全保障行動。健全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建設,加強干渠兩側水環境風險防控,建設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大運河綠色生態帶建設行動。全面開展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強化空間管控利用,著力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優秀文化、優良生態、優美環境有機統一,建設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革命老區綠色振興發展行動。統籌推進革命老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大別山、太行等革命老區綠色振興發展,實現生態富民。
——鄉村生態振興行動。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切實加強耕地保護,著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促進鄉村生產空間安全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城市生態環境提質行動。推動開展碳排放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試點示范,持續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大城市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打造美麗宜居城市。
第三章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部署,堅持“雙碳”(碳達峰、碳中和)引領,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生態保護格局和綠色發展格局,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第一節 “雙碳”引領綠色發展
編制二氧化碳達峰行動方案。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實施方案,明確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路線圖和主要任務。編制各重點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方案。將碳達峰行動目標、任務納入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對各地開展考核評估。
控制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探索“兩高”(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碳排放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外電輸入比重。推進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提升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完善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綠色低碳建筑體系,全面推行綠色建筑,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水平,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建材。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標準化規模種植養殖和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控制農田、畜禽養殖等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
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提升城鄉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防災減災綜合評估和風險管控能力,保障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安全。適時開展氣候變化影響風險評估,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組織電力企業(含自備電廠)報告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做好配額分配、數據報送與核查、線上交易與清繳履約等工作。組織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行業重點企業報送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開展排放核查,逐步參與碳交易市場。健全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探索甲烷回收、清潔能源、林業碳匯等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項目開發。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管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逐步建立法規政策、環境標準、減污降碳、生態保護、統計調查、環評管理、環境監測、監管執法、督察考核相統一的工作體系,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能力。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數據獲取渠道和部門會商機制,推進省、市兩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常態化。深入推進低碳試點建設,持續開展低碳試點城市、縣(市)、社區、園區和示范工程建設,開展碳普惠、碳捕集封存利用和氣候投融資低碳試點,積極推進零碳示范工程。
實施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防治統籌融合、協同增效,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制定工業、農業溫室氣體和污染減排協同控制方案,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加強污水、垃圾等集中處置設施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編制實施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雙達”規劃,打造“雙達”典范城市。
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繼續分行業實施含氫氯氟烴淘汰和替代。實施氫氟碳化物生產、使用、消費備案管理,繼續推動三氟甲烷銷毀和轉化。研發消耗臭氧層物質、氫氟碳化物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
第二節 構建區域綠色發展格局
推動形成區域綠色發展布局。著力構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綠色發展格局。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合作,推動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打造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加強毗鄰地區省際合作。加大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力度,推動鄭州都市圈增強綠色競爭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生態都市圈。提升洛陽副中心城市能級,培育全省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與三門峽、濟源協同發展,推進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建設豫西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與信陽、駐馬店協作互動,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對接協作,大力發展生態農林業和生態旅游,建設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支持商丘、周口等城市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支持安陽、鶴壁、濮陽等城市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延伸產業鏈條,建設北部跨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支持大別山、太行等革命老區綠色振興發展,實現生態富民,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