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風能產業集聚發展。重點突破大型風電場運行維護、變流變槳智能控制、風場大數據管理等關鍵技術,提升低風速風電機組生產制造水平。支持許昌、安陽、信陽、濮陽等風機主機生產基地擴能提效,帶動葉片、軸承、制動器、塔筒等風電配套產業集聚發展,推動風電裝備產業鏈更加完備。推進風電場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加快風電與儲能技術融合,提高風電基地消納利用水平,提升風電穩定性和持續性能力。
推動太陽能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先進晶硅電池、高效光伏組件和智能逆變系統,促進太陽能集成應用技術開發,推動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能利用新技術產業化。積極推動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發展,促進分布式利用技術與儲能技術融合,實現上游制造與下游應用市場協同立體化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推動生物質能地熱能產業多元化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資源收運、成型、氣化、發電及供熱綜合利用裝置,突破先進生物質能源與化工技術,培育發展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多產品聯產,探索開展纖維素乙醇、綠色生物煉制產業化示范。穩步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液體燃料等,培育一批生物質裝備制造、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綜合服務等特色骨干企業。開展地熱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地熱能發電技術研究應用。大力發展先進地熱監測技術、鉆井設備、高效熱泵、換熱器裝備,補齊地熱裝備制造業短板。推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品牌創新融合,完善產業鏈,培育一批地熱能產業龍頭企業。
加快儲能產業發展。積極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和裝備研發,協同推進先進物理儲能、化學儲能技術創新,加強大規模儲能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突破。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領域儲能示范應用,促進儲能系統與新能源、電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開展壓縮空氣儲能、利用廢棄礦井建設無水壩抽水儲能試點,鼓勵增量配電網、大數據中心等配套建設儲能設施。加快儲能商業模式和管理機制創新,推動電網側儲能合理化布局和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爭取儲能產業相關上下游企業在我省布局,帶動儲能產業鏈延伸發展。力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20萬千瓦。
培育壯大氫能產業。加強氫能產業自主創新,促進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化發展,加快氫燃料電池系統及相關裝備研發,聚焦工業副產氫純化和綠氫制取、氫氣儲運及加注、氫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和燃料電池汽車整車集成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提升氫能供給水平,優化利用工業副產氫資源,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探索氫能應用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氫能制取和儲運新業態,培育氫能產儲運用全產業鏈。充分利用氫—電轉換優勢,通過多能互補和智慧微網等手段,因地制宜布局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推動在工業園區、礦區、機關、學校、醫院、商場等開展以氫為核心的能源綜合利用示范,為用戶提供電能及高品質熱源。
第七章 創新完善能源碳達峰、碳中和體制機制
堅持破解瓶頸和增強活力相結合,持續深化能源領域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為能源高質量發展和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一、深化能源領域體制改革
持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統籌推進電力中長期和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擴大市場交易主體范圍,推動新能源發電及跨省區電量有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擴大輔助服務提供主體范圍,探索開展跨省區電力交易、輔助服務費用向用戶側疏導等機制研究。穩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進一步完善峰谷電價機制,實施尖峰電價和季節性電價政策,逐步形成結構優化、水平合理的輸配電價體系。加快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提升配電網內清潔能源利用效率和運行效率。加強電力市場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進交易機構獨立規范化運行。
有序推動油氣體制改革。完善省內天然氣管網建設機制,充分發揮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統籌作用,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健全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探索實施儲氣設施定價機制及運營模式,合理疏導儲氣成本。依托中原儲氣庫群規劃建設天然氣儲配交易中心,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擴大市場化定價范圍,完善管道天然氣輸配氣價格體系。推動油氣管網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提高油氣集約輸送和公平服務能力。
二、拓展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示范
打造蘭考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升級版”。深化蘭考農村能源生產、消費、技術、體制革命,擴大清潔能源供給和消費規模,加快“能源+”特色片區建設,持續推進惠民利民機制、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創新,開展多能互補、能效管理、需求響應、智慧用能的多類型綜合能源服務,推動實現“資源能源化、用能低碳化、能源智慧化、發展普惠化”,將蘭考打造成為全國農村能源革命的典范。
推進新一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示范。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縣域、開發區、村鎮為單位,采取多能互補、智能園區、產業融合等模式,建設新一批試點示范區,推動農村能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充分開發和就地消納,推動試點示范區逐步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消費體系。鼓勵各地結合能源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特點,積極探索城鄉清潔能源融合發展新路徑,構建城鄉統籌、多能互補的農村能源開發利用新模式。
三、強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監管
加強能源低碳轉型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考核機制,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熱相關標準和規范,不斷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體系。完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機制,加強與電力市場、碳市場銜接。推動健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儲能、氫能、CCUS等綠色低碳技術應用。鼓勵商業銀行通過優惠利率、專項再貸款等綠色信貸方式,對低碳項目建設提供長周期低息貸款。支持各地、企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專項債券,為低碳技術推廣、高碳產業及高碳項目低碳化轉型提供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產業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支持政府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本發起設立能源領域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或綠色發展基金,支持新興技術研發和低碳產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開展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盤活存量資產,形成投資良性循環。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