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聯通油氣管網。積極拓展四大外氣入豫通道,加快推進西氣東輸三線河南段等國家主干輸氣管道和“兩縱四橫”省內天然氣干線建設,完善縣域支線網絡,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內管網互聯互通的天然氣供應格局。推動日照—濮陽—洛陽等油品入豫通道盡快投運,謀劃實施省內油品管道互聯互通工程,研究提高成品油管輸比例,進一步鞏固提高全省油品供應保障能力。
中原能源儲備基地。依托我省區位優勢和現有基礎,完善以地下儲氣庫、沿海LNG儲罐、省內區域中心為主體的儲氣調峰體系,建設中原大型煤炭儲備基地和洛陽原油商業儲備基地,在保障我省能源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輻射周邊地區,為實現中部地區綠色崛起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農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圍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結合我省鄉村面積大、農村人口多、農村能源資源豐富的實際,在蘭考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的原則,再推進一批試點示范,打造農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為促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奠定堅實能源基礎。
智慧能源創新基地。以提升能源系統綜合效率為目標,實施能源大數據創新應用、“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示范工程,布局建設一批能源云平臺、智能電站、虛擬電廠、分布式能源站、儲能示范項目,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
四、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費增量的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滿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持續優化,能源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為全省碳達峰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煤炭消費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6%以上,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成為電力裝機增量的主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完成國家目標任務。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1億噸標準煤以上,電力裝機達到1.3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煤炭產能穩定在1.4億噸/年,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到11000公里以上,能源儲備和應急體系更加完善。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降碳成效明顯,單位GDP(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5%以上,煤電機組供電煤耗降至297克標準煤/千瓦時。能源系統靈活性顯著增強,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高用電負荷的5%。能源系統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能源服務民生持續提升。城鄉能源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村電網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中部地區領先水平,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基本實現全覆蓋,能源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供電、供氣、供暖行業用戶報裝時間進一步壓縮,群眾生產生活用能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十五五”期間,經過繼續努力,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展望2035年,全省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高,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安全可靠供給水平、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現代能源體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 積極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著力提升煤炭、油氣等傳統能源清潔低碳開發利用水平,積極推動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氣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發展
積極推進太陽能高效利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導向,加快屋頂光伏整縣(市、區)推進,鼓勵利用開發區、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探索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結合采煤沉陷區、石漠化、油井礦山廢棄地治理等,建設高質量“光伏+”基地。探索光伏發電與5G、制氫、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領域高效融合。推進太陽能烘干等工業化應用和熱利用技術,以鄉鎮、學校、醫院、新型農村社區為重點,建設一批太陽能供暖、供熱水兼發電示范項目。到2025年,新增并網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
有序推動風能資源開發利用。按照最大保護、最低影響、適度開發的原則,規劃建設高質量風電項目,打造沿黃百萬千瓦級高質量風電基地。在電力負荷集中、電網接入條件較好的地方,統一規劃、協同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加大已并網項目技術升級改造力度,推進新建項目智慧化、數字化。到2025年,新增并網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開發地熱能。加強地熱資源調查評價,提高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量,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按照合理開發、有序推動、取能不取水的原則,大力發展中深層地熱供暖,實施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安置點及已勘查出的地熱資源有利區域地熱供暖示范工程。積極推動淺層地熱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熱泵供暖制冷,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發展水源熱泵。擴大地熱能在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公共建筑等區域供暖制冷應用,研究應用地熱能發電技術,加強地下水源回灌監測管理。打造千萬平方米級地熱能供暖示范區,到2025年,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萬平方米以上。
提升生物質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清潔高效的原則,建立健全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生產消費體系。以熱定電設計建設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支持原有純發電項目進行熱電聯產改造,推動發展生物質鍋爐供熱,逐步完善清潔分布式供熱體系。推動城鎮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勵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布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或改擴建原有焚燒設施,支持相鄰縣(市、區)共建共享垃圾焚燒發電設施。穩步發展非糧液體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發展多功能木本生物質能源樹種、草本植物,利用荒山荒地、沙化土地大力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合理開發木質生物質能源材料。推動生物天然氣規模化開發,建設一批生物質天然氣示范工程,新增生物質天然氣產能3000萬立方米/年以上。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