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系統推進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建立治理臺賬,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為重點,根據污染成因,綜合采用控源截污、清淤活水、水體凈化等措施開展治理。持續推進農村河道疏浚及生態河道建設,在保障河道原有灌溉、除澇、供水、航運等功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河道進行特色化改造,形成一河一景。加快實施農田退水治理試點,開展農田退水污染監測評估和處理。加快推進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建立健全促進水質改善的長效運行維護機制。到2025年,全省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新建農村縣鄉級生態河道1500條。
(七)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鞏固完善城鄉統籌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進一步提高收運處置體系覆蓋范圍并實現穩定運行。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積極探索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推進“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的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減少垃圾出村處理量。支持一批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成效明顯的縣(市、區)創建國家級示范縣,持續加大省級試點鄉鎮(街道)建設指導力度,鼓勵各市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市級試點。借鑒環太湖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經驗,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探索就地就近就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路徑。探索農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納方式,鼓勵用于村內道路、入戶路、景觀等建設。擴大供銷合作社等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服務覆蓋面,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合作融合。協同推進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到2025年,全省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鄉鎮(街道)達到500個以上,廢舊農膜基本實現全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三、持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彰顯鄉村環境之美
(八)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深入開展以“四清一治一改”(清理農村積存垃圾、河塘溝渠、農業廢棄物和無保護價值的殘垣斷壁,加強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加快改變農民生活習慣)為重點的常態化村莊清潔行動,突出清理死角盲區,推動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引導農民群眾逐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結合風俗習慣、重要節日等組織村民清潔村莊環境,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村莊清潔日等,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九)提升村莊公共環境質量。全面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推進農村公路與城鎮道路和村內道路的銜接,加強通自然村(組)內部道路建設。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有條件的村內主干道和公共場所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強農村電力、通信、廣播電視“三電”線路整治,排除安全隱患,推動線路整齊有序治理。健全村莊應急管理體系,按需優化應急廣播終端配置,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災設施設備,暢通安全通道。整治農村戶外廣告,規范發布內容和設置行為。關注特殊人群需求,開展農村無障礙設施建設。
(十)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加強村莊片林、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林網建設,通過農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樹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荒地、廢棄地、邊角地、池塘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鄉村濕地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著力打造美麗庭院、美麗菜園、美麗果園、美麗村景、美麗田園,引導鼓勵村民通過栽植果蔬、花木等開展村莊綠化美化。到2025年新增綠美村莊1600個。
(十一)持續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重點推進老舊農房改造改善,對有安全隱患的優先及時改造。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順應進城、入鎮、留鄉不同需求,嚴格負面清單管理,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支持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入鎮落戶。通過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水平,引導農民自我更新住房。強化農房建設審批管理,切實提高農房建設質量。突出設計引領,加強新建農房風貌塑造,鼓勵既有農房通過微改造促進風貌協調,推動綠色農房建設,構建農房、村莊和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鄉村特色空間。
四、持續保護鄉村農韻肌理,彰顯鄉村人文之美
(十二)提升鄉村風貌保護水平。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挖掘鄉村特色風貌元素,加強村莊建筑特色、風格、色調引導,突出鄉村特色和地域特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加強與農文旅產業發展一體推動。扎實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建成特色田園鄉村1000個。分批次認定公布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名錄,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到2025年,有效保護1000個左右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
(十三)推進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家書屋轉型升級,組織開展優秀文藝作品基層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動。深入挖掘本土特色鄉村文化,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工作。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文化基因。加大全球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力度,力爭新增4個以上。結合地方特色資源和歷史耕讀文化,建立一批科普性強的農耕體驗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館。傳承傳統優秀農民體育活動,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賽事活動。
(十四)普及文明健康理念。把轉變農民思想觀念、移風易俗、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納入農民教育培訓范圍,把使用衛生廁所、做好垃圾分類、養成文明習慣等納入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持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深入開展衛生創建,大力推進健康鎮村建設。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群眾動員優勢,廣泛開展鄉村健康促進活動,推動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提高農村居民健康素養。
五、持續健全常治長管體制機制,推動高水平管護
(十五)提升長效管護水平。明確地方政府和職責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編制出臺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規范,制訂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管護地方標準,推動管護內容清單化。按需配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隊伍,優化運維機制,加強網格化工作體系建設,推動管護隊伍專職化。將農村人居環境管護作為公共服務產品,探索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推動資金保障硬性化。分類探索管護模式,對城郊融合類村莊,推進城鄉人居環境設施統籌謀劃、統一管護運營;對蘇南及有條件的地區,引導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由村集體組織開展管護;對蘇中、蘇北地區,建立組織管理有序、農民主動參與的專業化管護隊伍,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人口。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