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做大新興產業
強化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推動快成長、上規模,增強工業發展新動能。到2025年,全區新興產業產值達到7000億元左右。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
聚焦“屏芯端網”產業鏈,重點發展聲學光學、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設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設南寧、北海、桂林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打造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和面向東盟的區域性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研發基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與相關行業融合發展。聲學光學重點發展攝像模組、電聲器件、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等。新型顯示重點發展顯示屏、玻璃基板、偏光片、驅動芯片、觸控模組等產品。智能終端重點發展手機、智能電視、計算機、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網絡通信設備重點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通信、光通信等產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重點加快行業應用、高端工業、信息安全等應用軟件研發和推廣。
二、新能源汽車
以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廣西汽車集團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升新能源汽車產品、品牌影響力,建設柳州、南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打造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產品體系完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小微型純電動汽車產業優勢,加快發展純電動中高端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轎車、客車和冷鏈物流車、中重卡運輸車,積極開發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支持柳州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提高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三電系統”、車規級芯片等關鍵配套產品,開發智能車身控制系統、智能駕駛座艙信息系統、智能駕駛元器件、智能網聯模塊等智能駕駛零部件。
三、高端裝備制造
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器裝備制造、高技術船舶、機器人、海上風電裝備、海洋裝備、文旅體裝備制造,著力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和關鍵短板,積極打造具有特色能級、創新驅動、核心技術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發展地鐵車輛、輕軌車輛、云軌車輛、有軌車輛等整機產品,開發符合東盟市場需要的軌道交通裝備。航空器裝備制造重點發展應用于航測、植保、應急救援等領域的無人機。高技術船舶重點發展高性能內河船舶、海洋船舶。機器人重點發展康養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海上風電裝備重點發展風電整機,建設廣西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海洋裝備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捕撈裝備,建設沿海海工裝備基地。文旅體裝備制造聚焦旅游“穿、住、行”,重點發展游樂設施裝備、戶外運動裝備、旅游交通裝備等,支持柳州建設中國—東盟(柳州)旅游裝備制造產業園、防城港建設中國—東盟健康運動產業園。
四、生物醫藥
重點發展中藥民族藥、化學藥、生物技術藥、醫療器械、生命健康,建設桂林、南寧、梧州、玉林、防城港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推動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醫藥制造業加快發展,打造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協同發展、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中藥民族藥重點發展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和現代中成藥大品種、新品種。化學藥重點發展化學原研新藥、中高端特色原料藥、小品種原料藥以及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制劑新藥。生物技術藥重點發展血液制品、生物酶制劑、治療性基因工程藥物等優勢產品。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高性能診療設備、植入介入類高值醫用耗材,建設南寧、桂林、防城港醫療器械產業基地,規劃建設柳州康復輔具產業園區。生命健康重點發展生物基因科學、精準醫療、智慧醫療。
五、新材料
重點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稀土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石墨烯,建設玉林、河池、百色、崇左、欽州等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全國最大的新能源電池材料基地、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培育產品優勢突出、下游應用廣泛的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材料以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為主,加快發展鋰電新能源材料、新型儲能材料等高端產品。稀土新材料重點發展永磁、催化、發光、新型儲氫及功能陶瓷新材料等下游應用產品。新型合金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新型有色金屬合金材料、特種高端鋁合金材料。石墨烯重點發展粉體及薄膜制備、超級電容、增強聚苯乙烯泡沫(EPS)、潤滑油、遠紅外瑤藥貼膏電熱膜等下游應用產品。
六、綠色環保
重點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綠色環保裝備、綠色環保服務,推動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廣泛應用。資源綜合利用重點發展再生鋼鐵、再生銅鋁鉛鋅、再生塑料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赤泥、碳酸鈣廢料、冶煉廢渣等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汽車、工程機械、機床等機電設備再制造。綠色環保裝備重點發展節能機電設備、智能照明、固廢處理設備、污水處理設備、空氣凈化設備、環境監測設備、節能降耗降碳設備等產品。綠色環保服務重點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廣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環境服務,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服務型制造業融合發展。建設梧州再生資源基地和玉林、百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支持梧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梧州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創建國家級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
第三節 做實特色產業
立足產業基礎及港口、礦產和林木資源等特色優勢,突出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補鏈強鏈延鏈,做實特色食品、木材加工、現代輕工紡織、繭絲綢、精品碳酸鈣等特色產業,推動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到2025年,全區特色產業產值超過6000億元。
一、特色食品
結合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植物油加工、谷物加工及特色米粉、釀酒、肉制品、水產品、精制茶、乳制品、天然飲用水及飲料制造、果蔬加工、休閑食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積極開發新型食品,支持設區市建設特色食品產業基地,打造生態特色突出、多元差異化發展的產業集群。植物油加工重點發展大豆油、菜籽油、山茶油加工,積極培育植物油加工產品自主品牌。谷物加工及特色米粉重點推廣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經驗,大力發展桂林米粉、南寧老友粉、玉林牛腩粉等。釀酒重點推進桂酒振興,深挖桂酒文化,提升桂酒品牌影響力,做強做優高品質白酒。肉制品重點發展冷鮮肉、肉類。水產品重點發展精深加工制品。精制茶重點開發名優茶、茶飲料及茶葉深加工產品,推動產業化發展,打造桂茶品牌。乳制品培育壯大水牛乳等特色制品。天然飲用水及飲料制造重點培育高端飲用礦泉水品牌,做強做優天然飲用礦泉水和山泉水。果蔬加工重點開發果蔬汁、果蔬干等精深加工產品。休閑食品重點發展烘焙、糖果、調味品等產品,打造高品質、多樣化、健康化的休閑食品產業鏈體系。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