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規范工業固體廢物收集處置
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督促指導企業登錄福建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平臺完善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帳,實現工業固體廢物可追溯、可查詢。加強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全面推進工業固體廢物企業間、行業間、區域性、社會性廢物循環利用進程,推進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延伸,構建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體系。進一步規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深化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的科技創新,不斷提高企業污泥處置水平。
加強危險廢物處理。擴大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利用規模,推動廈門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二期項目建設。針對在冊危廢利用處置企業,實施“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工程,著力加強聯合監管、政策扶持和優勝劣汰,培育龍頭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提升利用處置綜合能力,將危險廢物重點產廢單位和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范圍。加強重大產業規劃布局的危廢評估論證和配套處置設施建設。
加強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與監管。提高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與監管能力,促進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鼓勵企業開展工藝升級改造,鼓勵危險廢物產生量大的企業自行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加強建設項目環評對危險廢物種類、數量、去向、污染防治措施等論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嚴厲打擊危險廢物以副產品名義逃避危廢監管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節 深入推進園區污染治理
1.強化工業園區污染防治和升級改造
繼續以企業和工業集聚區為重點,實施“一園一策”“一行一策”,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實施重點行業專項治理,推進清潔化改造,實現工業企業全面達標排放。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分期升級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全面提升工業園區和企業集群發展質量和環保治理水平。對現有園區載體進行整合提升,完善公共設施和園區配套。加快建設同安翔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加快推進軟件園三期、兩岸金融中心核心啟動區、生物醫藥港、機械工業集中區、翔安臨空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持續推進循環經濟,全面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工程,2025年實現所有工業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
2.提升工業園區企業清潔生產水平
推動綠色園區建設,指導園區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綠色園區。逐步推進傳統制造業差異化清潔化改造,提高工業園區整體能源產出和水資源產出效率,積極推廣清潔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依法推進清潔生產,在重點行業深入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探索開展行業整體審核模式。現有傳統產業力爭3至5年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符合行業規范條件要求。新改建傳統產業的項目,各項指標需執行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對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重點指標要達到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適時制訂嚴于國家要求的清潔生產標準和行業準入條件,逐步推動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
3.推進重金屬重點污染源整治
動態更新涉重金屬全口徑清單。淘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落后產能,完善重金屬相關行業準入條件,禁止新建落后產能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企業的建設項目。嚴控新上項目涉重金屬排放量指標,實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換”“減量置換”。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整治,定期開展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強化對重金屬污泥的綜合利用和安全處理處置。
4.推進建設用地污染風險管控
嚴格建設用地環境準入。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嚴格產業準入,防止新增建設項目造成新的土壤污染。實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在排污許可證中載明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嚴控污染場地流轉和開發建設審批,對涉及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以及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在土地規劃、土地收回收購、供地、改變用途、開工建設等環節,實施嚴格的準入管理,防止未按要求進行調查評估、風險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復不符合相關要求的污染地塊被開發利用。鼓勵工業企業集聚發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減少土壤污染。
強化企業生產過程管控。加強污染源頭監管,做好污染預防措施。強化土壤環境監管和執法檢查。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鼓勵實施防滲漏改造,到2025年,至少完成一輪排查整治。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并按年度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排放情況。提升末端治理水平,禁止直接向土壤環境排放工業廢水和傾倒、填埋固體廢物。落實企業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強土壤環境重點監管單位污染隱患排查,發現污染隱患的,及時采取技術、管理措施消除隱患并建立檔案。
第三節 強化園區環境管理
建設環保智慧園區。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推進園區智慧化建設,建立統一的組織管理協調架構、業務管理平臺和對內對外服務運營平臺。整合園區有組織、無組織排放監控監測、能源監測、大氣污染、水污染監控監測等統一監測平臺,推進全市自動監控統一聯網;對企業水、電、燃氣、蒸汽等數據進行物聯網遠程采集分析,實現園區能源調度及節能降耗。支持鼓勵創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完善園區環境風險管控。開展工業園區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開展工業園區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試點,落實有效的環境風險防控設施,確保環境安全。加強電鍍、垃圾焚燒、環境治理等行業環境風險防控。提高金屬表面處理等行業環境準入門檻和環境安全水平,加強對危廢處置行業環境風險管控,強化貯存、處置的環境監管。
推進環保管家第三方治理。深化火炬高新區第三方治理試點改革,在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等領域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導培育生態環境治理市場主體,探索治理企業跟投業主項目模式和區域化、一體化環境綜合服務模式。鼓勵采用“環境修復+配套建設”的工業污染綜合治理模式,健全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機制。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