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點在于二者共存,如何讓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者實現統一?如何在不破壞綠水青山前提下讓生態價值進入到經濟對價?才是重點和難點。傅濤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是理論,更是實踐,所以僅僅靠算法來核算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是行不通的。
多年來,傅濤及E20團隊在資源稟賦型城市黃山以及工業型城市太原、邯鄲等地方城市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調研,研究大量的案例和資料,創新性的提出了“兩山經濟”的理念,不斷尋找 “兩山論”的經濟價值實現路徑,使生態價值真正落地,并指導各地進行實踐。
“兩山經濟”的五大價值理論
“兩山經濟”理論是“兩山”理論的一部分,傅濤指出,如果說計劃經濟支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持資本主義,“兩山經濟”就是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是實現兩山價值對價的實踐工具。
傅濤表示,作為支撐生態文明新的經濟理論體系,“兩山經濟”總結歸納了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五個社會價值規律的理論:
(一)兩山需求理論
如果不談需求,所有的經濟規律都將失去依靠。傳統經濟定義下自然人是自私的,為滿足自身需求才會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才會被經濟驅動。但在生態文明的角度,人有一部分非自私、非利己的需求,這部分需求是站在全人類、自然生態的視角,愿意為了這部分需求去付費,這被定義為“兩山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在呼吁和引導這種需求。
傅濤認為,為滿足兩山需求,生態價值的對價方式有主動對價和強制對價兩個路徑:
一是主動對價,要強調綠水青山對于人類健康的價值。科學已經越來越多的證明,新鮮的空氣、美好的生態環境對于人類健康影響顯著,只是關聯性的研究還沒有被細化和量化,應求助于科學,讓人民意識到美好的環境如何對自身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才會主動為美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價值付費。
二是通過政策進行強制對價。一些氣候的變化對于某些地區會帶來正向影響,如內蒙地區在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后,一些沙漠變成了綠洲,然而對于全世界范圍來講,氣候的變化可能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所以才會有環保公約去約束人類對地球有害的行為,比如對鉛酸蓄電池、含氟空調、汽車尾氣排放等環保方面的限制。傅濤指出,這些都不是出于個人意愿,而是依靠政策性的強制對價去拉動需求,重塑整個社會經濟價值體系走向。
(二)時空變現理論
生態價值的實現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錯位和外延,就如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樣,當下的生態價值是在錯位時間和空間積累而來,當下的環保投入所產生的環境效益,也是為后來人受益。
在時間方面,在過去幾年我國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BOT、PPP等項目模式,對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建設運營,讓社會資本在當下進行投資,政府去購買二十年、三十年的服務,同時采用多種金融工具,去解決時間不對等的問題。
在空間方面,環境治理的價值受益是按照空間性的分布來核算的,比如黃山市投入了巨大財力對新安江流域進行治理,最終杭州也因此受益。
因此,時空變現理論本質上就是要把時間拉長、空間變大,用大格局去算大賬,最終打造成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核算體系。
(三)生態增量理論
綠水青山本身就具備價值,然而在傅濤看來,更大的價值并不在于綠水青山本身,而是在自然萬物的流動和循環中體現出來的生態環境增量價值。
傅濤指出,實際上,大自然的能量、資源所產生的生態增量價值,遠遠大于我們勞動產生的價值,重要的是如何去挖掘。要思考如何捕捉大自然的能源、資源在生態循環的增量價值,并附加到產品和服務上去,在不破壞生態本底的情況下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增量。
如果能抓住生態價值的增量價值,就能把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比如把氣候的變化用于調水,傅濤指出:“或許我們辛辛苦苦去調取幾十億方水去解決缺水問題,還不如一場降雨帶來的效果,辛辛苦苦去控制霧霾還抵不過一場風,雖然從技術上,現在還沒有能力針對某一個水庫去降水,也控制不了風,但這確實是用生態增量思路解決問題的方向。”
(四)價值奇點理論
在新時代,每一個城市、企業、個人都不是孤島般的存在,都不可逆轉的被互聯網、金融、社會關系等因素捆綁在一起,每一個末端都會是一個新聯通的開始。傅濤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我們思考如何去跨界,去強連接,從而成為價值的奇點。只有成為奇點,才主動成為了價值的凝聚點,反之便會成為被凝聚被削弱的點。
環保企業以前是價值循環的斷頭浜,物質到環保企業這里是廢物,就沒了價值。最多做循環經濟,重復利用,但終究還是廢物,性質并沒有改變。要真正落實兩山理念,就要不斷創造價值的增量,環境產業末端服務將是未來價值連接的奇點,環境產業是未來經濟里的奇點,這個奇點如果用得好就是爆炸性的,用得不好可能就沒有任何價值(相關閱讀:傅濤:跟隨政策初心,解讀環境產業價值奇點)。
(五)層次循環理論
傅濤重點介紹了層次循環理論。他指出,社會經濟被價值對價和商業動能因素影響,被分成各種價值層級。在價值層級高塔中,最為寶貴的自然生態與人類生存發展最為息息相關,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價值的對價,生態的價值處于金融、地產、工業、農業之下的最底層。同時人類生存中空氣、水、大米等必需品,它們的價值由于社會和經濟等因素被嚴重低估了。
在發現了這樣的價值規律之后,環保產業的方向就是努力將最底層污染物轉化成高價值階層的資源,如將污水治理后排入河道中是沒有價值的,只有處理成水資源才有市場,又如將污泥處理成肥料價值不高,制造成工業產品才使價值得到躍升。同時傅濤指出,實際上污染物在處理處置時不需要完全被“吃干榨凈”,如海洋中容納了99%的水資源,其中只有少部分蒸發參與了生態循環,同理,在污染物質中,能夠實現其中的大部分經過處理進入生態本位,少部分進入到生態高位即可。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