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嚴格準入條件
對標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碳排放達峰目標、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相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相應行業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要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擴張,從2021年起,不再審批焦炭(蘭炭)、電石、聚氯乙烯(PVC)、鋼鐵、鐵合金、電解鋁等新增產能項目,確需建設的須實施產能和能耗減量置換。提高新建項目節能環保準入標準,除煤制油氣項目外允許新建的高耗能項目工藝技術裝備、能效水平、治理水平等必須達到國家或同行業先進水平。
2.調整產業結構
加大電力、焦化、電解鋁、鋼鐵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以電力、建材、制藥等行業為重點,加強工藝革新,推動傳統產業行業深度治理和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鞏固提升"散亂污"工業企業治理成效,確保動態清零。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深入推動以乳業、草種業為龍頭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以綠色電力為基礎的清潔能源產業,以節能低碳為方向的現代化工產業,以電子級硅材料、智能技術為引領的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產業,以生物疫苗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以大數據、云計算為特色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推進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
3.優化產業布局
科學制定并嚴格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加強空間布局約束,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按照建鏈-補鏈-強鏈-成網發展思路,緊跟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指導方向,推動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產業向綠色化、精細化、循環化發展。加大托清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現代煤化工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冶金建材產業轉型升級,立足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綜合循環利用,探索建設新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基地。
4.提高利用效率
提升行業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嚴格執行產品能效、水效、能耗限額、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建立健全節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監督體系。對重點行業深入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傳統行業實施清潔化改造。提升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能源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實施能效、水效、環保"領跑者"制度。
第五節 推動現代能源產業綠色發展
1.優化能源供給結構
加速能源體系清潔低碳發展進展。大力推動火電清潔化、綠色化改造,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進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武川縣新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氫",開展風光新能源制氫和氫能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全力支持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新能源接入比例。有力推進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實現多源頭供氣,加大天然氣供應。促進煤炭產業轉型發展,提高煤礦智能化水平。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降低全市煤炭消費量,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持續降低。
2.實施終端清潔化替代
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到2022年,實現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居民采暖用煤"清零"。到2025年,市四區(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外)、旗縣縣城及常住人口2萬以上的鎮區基本實現清潔取暖,逐步擴大清潔取暖范圍,持續推進農村散煤替代。鼓勵重點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改造,重點對鋼鐵、電解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推動火電機組節能改造。到2025年,力爭改造后單位產品能耗達到國家能耗限額標準先進值。積極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新能源替代,逐步建成氫、油、氣、電多元綜合能源站點網絡,完善新能源服務體系,推動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示范。
3.構建綠色智慧能源體系
創新"互聯網+新能源"發展模式,建設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推動形成清潔能源實時并網、削峰填谷動態平衡的高效安全用電環境,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比例和能源綜合利用水平。支持在工業園區、大型建筑等負荷較大的區域發展分布式光伏,鼓勵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充分挖掘生活垃圾等城市污染廢源,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態環保型轉變??茖W開發利用地熱能,合理布局建設電供暖、燃氣供暖設施。完善生物質資源回收體系,積極開展餐廚垃圾、秸稈等資源綜合利用。
第六節 構建綠色交通體系
1.優化交通運輸布局
加大運輸結構調整力度,繼續落實"公轉鐵"貨運增量要求,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鐵路進入煤炭、鋁冶煉、電力、焦化等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大宗貨物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的礦區、工業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重點布局專用線,支持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
2.推動車輛升級與淘汰
全面實施輕型車和重型車國六排放標準,實施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基本消除冒黑煙工程機械。出臺經濟補償等相應淘汰政策,大力推進老舊車輛提前淘汰更新。到2025年,全面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加快淘汰國四及以下重型營運柴油貨車。
3.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
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城市公交領域新增和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100%,城市建成區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新增和更新車輛中新能源車輛占比達到30%以上。探索制定新能源汽車運營補貼政策,將充電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建設與改造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加大用地、資金等支持力度。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