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完成全市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成三聯金山化工、三聯化工股份公司減排工程。完成226座加油站儲油罐防滲改造1127個。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污泥安全處置利用更加規范。
深入開展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完成全市行政村和較大自然村環境連片整治965個,清水河縣老牛灣村、托克托縣郝家窯村、和林格爾縣臺格斗村成功入選"中國美麗鄉村",回民區東烏素圖村等8個村落獲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實現大型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全覆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1%。深入落實秸稈禁燒。
4.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見實見效
以中央、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為契機,有效解決事關群眾健康和切身利益的生態環境問題。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18項整改任務全部銷號。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21項整改任務銷號20項,剩余1項取得階段性成效。2019年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47項整改任務完成34項,剩余13項按時序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期間群眾舉報的1546件環境問題全部辦結。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期間176件群眾舉報問題已辦結168件,剩余8件正在積極推進。完成阜豐、齊魯等11家醫藥發酵、淀粉生產類企業異味治理,居民投訴量從"十三五"初期上百件減少到2020年的4件。金橋熱電廠、西郊電廠儲灰場由居民投訴熱點變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的"渣土公園"。實現托縣嘉禾煤炭物流園區76家企業全封閉運行,徹底解決煤灰粉塵污染問題。分類整治商砼攪拌站,其中拆除133家、"兩斷三清"73家、升級改造50家。
5.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立法,頒布《呼和浩特市再生水利用管理條例》《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發布總河長令第1號《關于全面開展巡河行動的通知》,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呼和浩特市主要流域分段管理實施方案(試行)》《呼和浩特市大氣降塵考核管理辦法(試行)》《呼和浩特市環境空氣質量獎懲辦法(試行)》《呼和浩特市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有力推動屬地責任落實。
6.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能力有效提升
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全面完成旗縣區分局垂直管理與生態環境監測、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改革,基本建立生態環境統一監管模式。
全面提升環境監察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修訂完善內部管理制度12項、環境監察制度及環境監察工作程序6項、環境監察崗位職責11項。配備移動執法設備12套、移動執法終端18個、無人機4架、環境監察執法管理系統7套。"十三五"期間,開展專項執法檢查22項,出動21458人次。
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涉及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1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1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點位16個、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監測21個、國控土壤監測點位90個、聲環境監測點位224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點位1個、生態地面監測站1個。完成機動車遙感監測平臺建設與聯網,完成130家企業自動監控設備建設345套。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證全覆蓋。
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監控能力。啟動市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促進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環境監管高效化和環境治理精細化。建成空氣質量微站57個、高空視頻系統15個、企業在線監控設施593個、餐飲油煙監控設備583套、氨逃逸設施50套、油氣回收監控系統158套、汽修行業監控系統109套、無人機35臺、機動車尾氣遙感設備30套。
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成立市新時代生態環境建設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宣傳等活動,全社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日益濃厚。
第二節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1.發展機遇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豐富、拓展和深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全市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高質量發展助推作用逐步突顯。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向北開放"橋頭堡"的重點城市,更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心城市與自治區首府,全市上下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深入推進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清潔能源、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為全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凝聚了合力,創造了條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實力更強、質量更高、城鄉更美、民生更優"的美麗青城、草原都市,打造"美麗青城、草原都市"亮麗風景線,為深入推進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堅實保障,增強了信心。
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機制更加完善。政策措施更加規范,指導作用逐步顯現,制度優勢正在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全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增添了動力,強化了責任。
2.面臨挑戰
"十三五"時期,全市著力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但對標建設"兩個屏障"和美麗首府的要求,對標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望,真正"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仍存在短板和差距。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