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環保督察,無論是政府部門、企業主體或公眾的環境保護觀念和意識,都有了質的轉變。尤其是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這幾年都得到了明顯增強。
許多領導干部反映,督察使他們思想深處受到震撼,特別是通過加強邊督邊改、典型案例曝光,很多干部受到了警醒,壓力得到了有效傳導。這種意識增強造成的現象是,每次新一輪督察來臨,從省到市縣區,各級政府都鄭重其事,嚴陣以待,做足充分準備。
(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一次大武裝,生態環境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得到了比較徹底的改觀。
各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基本建立健全,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紛紛出臺,相關部門對于自己的環保職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工地揚塵、生活噪聲、建筑廢土的管理歸位,農業、國土、住建、工信、水務、城管、發改、市監各得其職,各市縣區鎮街均落實主體責任。
嚴密的制度和嚴厲的法規作用巨大,環保執法與刑事偵查執法聯動機制展示了極大的威懾力。
要特殊說明的是,隨著機構改革,區縣一級的環保部門已經成為市局的派出機構,生態環境部門是統一監管機構,按照“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的要求,更需要生產發展、行業主管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責任,推諉、扯皮只會讓自己受到追責。
比如水利的水、自資的海、農業的田和養殖、工信的工業區,都是主管部門的環保管理責任。
(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一次大洗盤,環境保護工作任務由此逐步清晰、升級。
十四五伊始,進入新發展階段,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環保管理體系的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準繩的生態環境準入制度,以高水平管理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根本性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這些頂層設計極大的推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
通過環保督察,優化規劃分區和產業結構已經快馬加鞭,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繼續深入開展,VOC整治、土壤污染調查、碳達峰和碳中和等縱深地帶一并發展,環保基礎得到大推進,垃圾發電廠以及垃圾分類、生活污水的閉環處理、電鍍噴漆等共性工廠的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不斷推進,有力解決了區域的環境問題。
(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一次大反思,新時期“三個治污”將得到貫徹落實。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從面上治理向專題化、精準化轉變,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我們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環保工作者的慣性執法思維將得到大幅度的改觀。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將不得不加強日常管理盲區的反思。
"十三五"期間管的是大江大河,"十四五"將精細化到入海入河排污口,"十三五"管的二氧化硫總量,"十四五"將轉變為VOC,"十三五"管的是機構改革前的“環保”,"十四五"管的多呢,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水功能劃分、入海入河排污口、碳減排...
什么是暗管,什么是小鍋爐,什么是有組織無組織,什么是危險廢物,什么是飲用水源的陸域,網格化下的管理要怎么管?不懂你也得去弄懂。
企業也應該反思,不止要會經營,還必須學環保法律,研究生產過程排污環節,把脈自身環保問題,必須懂得重金屬超標、危廢非法處置的涉刑底線。
面對中央環保督察,企業必須做好什么?
(一)環保手續的完整性。
一是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如果沒有正規環評,有沒有“兩違”備案,或是政府組織的整治行動驗收?二是有沒有按照規定進行竣工環保驗收?三是依法辦理排污許可證,并依照許可內容排污。
注意:1.環評豁免不斷,要對照名錄和政策要求開展工作;2.領取排污許可政時,在新排污許可條例實施前的“政府整治驗收”有效,之后無效。
(二)水、氣、固廢、聲等各個單行環境法的合規性。
1、廢水處理的合規性。
一是滿足雨污分流;二是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要合規;三是處理設施要滿足生產的需求;四是排放口要規范化;五是確保排放穩定達標。
注意:1.每個企業原則上只允許設置一個污水排放口和一個雨水排放口,一般情況下生活污水可以接管進污水廠處理;2.要注意有沒有初期雨水的要求;3.廢水間接排放的要注意排放標準的問題,用不用商定標準?4.要特別關注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類的廢水,這是(法釋2016年29號)兩高司法解釋關注的重點。
2、廢氣處理的合規性。
一是廢氣收集“應收盡收、分質收集“;二是密閉、隔離和負壓操作的要求;三是廢氣處理規模要滿足生產的需求; 四是排氣筒的高度要滿足要求;五是確保廢氣排放穩定達標;重污染天氣應急清單中限產或停產的要求。
注意:1.廢水收集系統和處理設施單元的廢氣處理是一個容易漏掉的點;2.揮性性有機廢氣的收集處理和“三率”有各自的要求,要專門關注有關政策法規的規定;3.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清單里的企業,要特別注意是否在限產或停產的范圍,尤其是26+2城市。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