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升開發區和產業集群綠色集約發展水平。優化開發區空間布局,依法依規做好各類開發區調區擴區、設立化工園區審核事項。深入實施開發區“兩型三化”管理提標提檔行動,推進集群式項目“滿園擴園”行動,強化“畝產論英雄”導向,完善土地開發利用機制,嚴把項目土地投入產出關。嚴格落實國家節能、環保政策要求,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管理,嚴控“兩高”項目落戶。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到2025年,80%以上的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推動開發區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污染物和危險廢物集中安全處置。推進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創建,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資源綜合利用骨干企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流通體系
(六)打造綠色物流。優化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推行物流裝備標準化,提高水路、鐵路貨運量和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做大做強多式聯運和中歐中亞班列。到2025年底,水路和鐵路貨運量占比達15%。支持九江、鷹潭建設港口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以九江港和南昌港為核心,大力發展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和公水聯運。鼓勵南昌、贛州、上饒等地創建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城市。加快推進公交、城市物流配送、港口和機場、郵政快遞等領域的新能源車輛推廣與應用。大力培育冷鏈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應急物流等新業態,建設城鄉冷鏈物流骨干網、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發展壯大現代物流企業和產業聚集區,創新“互聯網+貨運物流”模式,到2025年底,培育3-5家網絡貨運龍頭企業。(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機場集團公司、南昌鐵路局、省郵政管理局、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省商務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進有條件的地方在垃圾收集、回收、轉運和分揀、處理等環節與再生資源回收實施“兩網融合”,鼓勵南昌等地建立回收利用分揀中心,支持開展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示范。加快落實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紙基包裝等重點品種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探索建立廢舊家電多元化回收渠道,支持大型回收企業與個體回收者開展合作,引導規范化拆解,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新型回收模式。支持廢鋼鐵、廢塑料、廢舊輪胎、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申報行業規范。規范廢舊資源回收主體交售行為,加強對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的監管。到2025年底,可再生資源回收點基本實現“一村一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建立綠色貿易體系。鞏固精深加工農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等傳統產品出口,著力提高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拓國際市場。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采用國際先進環保標準生產,開展節能、低碳等綠色產品認證。加強與海外知名標準化科研機構合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制定。深化“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技術裝備和服務合作,做好重點重大項目審批。(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消費體系
(九)促進綠色產品消費。加大政府和國有企業綠色采購力度,依據政府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的節能環保產品品目國家清單,優先采購經統一認證的綠色產品、再生產品和綠色能源制造產品。鼓勵、支持、引導認證機構發展,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監管。聯合開展能效水效標識專項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能效水效虛標、偽造和冒用能效水效標識或者利用能效水效標識進行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有關生產企業和認證機構行政處罰等信息納入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強化餐飲服務全過程厲行節約意識,堅決制止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餐飲浪費行為。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深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組織開展商品包裝計量專項監督檢查,查處商品過度包裝行為。持續推進節約型機關、清潔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活動,鼓勵地方推行碳普惠寶等獎勵政策,引導居民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婦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十一)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其它清潔能源。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或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量交易機制。推動瑞金二期、信豐電廠等大容量、高參數、低污染煤電機組建設,科學開展支撐性“兜底”重點電源布局研究。持續支持開展新型儲能技術研究。開展電網規劃滾動修編,推動加快電網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重點加強原贛南等中央蘇區、羅霄山脈片區等地區農網改造。加快推進省級天然氣管道建設,完善全省天然氣管網布局,重點建設井開區支線、贛州南支線、蔡嶺—都昌支線等30余條省級管道和互聯互通工程。支持開展化工、水泥、火力發電等行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大規模全鏈條集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探索利用礦坑資源優勢挖掘二氧化碳封存潛力。(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加強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建立“廠—網—河(湖)”一體化、專業化運行模式,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提高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水平,到2025年底,力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年均提高4個百分點。加強城市管網廊道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立健全城鄉生活垃圾收轉運與處理體系,加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城鎮原生生活垃圾2021年底基本實現零填埋。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設區市中心城區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到2022年底全面建成。建立健全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跨區域協同處置機制,強化監督管理,提高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和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結合棚戶區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動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和建筑節能改造。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開展全域全要素村莊整治、庭院整治、美麗宜居示范縣創建等專項提升行動。支持創建美麗城市、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