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于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作為提升農村安全供水能力的重要途徑被普遍推廣。在2019至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連續三年強調“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目前,我國還沒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對“城鄉供水一體化”給出明確的定義,E20供水研究中心在《城鄉供水一體化報告(2020版)》中強調,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質不僅在于供水系統必須存在物理上的連接(比如同一個水源、供水管網聯通、同一個水廠),更在于鄉村居民能享受到和城市用戶同樣標準的自來水、同樣標準的供水服務。
我國國情、水情復雜,區域差異性大,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依然面臨如工程建設、管理運行成本高與資金緊缺等等諸多普遍性的難題。“各省份的供水普及率差別大”、“區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的農村供水的現狀。如何更好地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做好農村供水,成為需要行業共同思考的話題。
多年來,我國多個省市陸續加大投入,開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的探索,各地區呈現出不同的模式與做法。其中也不乏很多成功的探索實踐經驗。比如江蘇省,江蘇從1996年開始組織實施農村改水攻堅工程,在2018年底,江蘇全省在全范圍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其中,蘇南(蘇州、無錫、常州)地區一體化建設起步較早,地方水司積極政府協同,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早在2001年,江陰成為全國首個“鎮鎮通上長江自來水”的縣級市,2009年全市實現到戶水價統一;常熟也早在2002年底形成了市鎮聯網、鎮鎮聯網、鎮村聯網、村村聯網的供水新格局;昆山在2016年新設區鎮供水有限公司,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全面接管屬地各項供水業務,使全市供水服務真正實現了一張網,一盤棋。目前,江蘇的農村供水規模化人口比例最高,所占比例達到99.4%,蘇南城鄉供水一體化探索出的系列“蘇南模式”,對行業起到了重要的參考意義。
城鄉供水一體化的“蘇南經驗”
蘇南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中心的太湖平原,北臨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南靠太湖與浙江、安徽為鄰,東接上海,西抵鎮江、南京。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蘇南地區擁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江蘇乃至全國工農業生產發達的區域之一。
蘇南地區雖然水系發達,但適合飲用水的水資源有限,上個世紀末,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污水超標排放,城鎮附近大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質惡化,已經失去水源功能,屬于“水質型”缺水的地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南地區陸續建立起不少鎮村水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飲水難的矛盾,保障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但隨著經濟人口的迅速發展,鎮村小型水廠水源條件缺乏保障、設施簡陋、管理落后等問題逐步顯現,居民用水水質安全存在嚴重隱患。
為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和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蘇州基于自身工業發達、城鎮密集、地形平坦等特點,嘗試優化配置水源,整合水源和設施布局,首先在蘇南地區等打破行政區劃,推行供水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城鄉統籌區域供水,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
蘇南各地依靠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在江陰、常熟、昆山等地積極因地制宜的探索出多種建設農村供水及城鄉一體化的模式,并各具特色。
江陰模式:市、縣、鎮共同入股,損益共攤
江陰的供水事業始于六零年代,1966年,東門水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1977年,東門水廠開始改取長江水,城區人民開始飲上了清甜的優質長江水。1988年,江陰自來水廠更名為江陰市自來水公司。為緩解日益增長的供需矛盾,江陰市自來水公司陸續實施鄉鎮供水工程,開始向城市周邊鄉鎮供水。
1990年,江陰南閘、西郊兩鎮成功飲用上長江自來水;隨后青陽、月城、桐歧、峭歧4個鄉鎮實現了供水。
九零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江陰東部地區集中了江陰一批發展迅速、規模龐大、技術先進、聞名全國的鄉鎮企業,為了滿足經濟與人民生活需求的發展,1992年,江陰市自來水公司根據江陰臨江優勢,提出建設蘇南“區域供水”項目的初步設想。
江陰的區域供水模式,主要采用“市建水廠、鎮建管網、市供水到鎮、鎮轉供到村”的轉供水模式,即由江陰自來水公司負責制水、售水至供水有限責任公司,鎮水廠再以躉售價向供水有限責任公司買水后,轉售給鄉鎮用水戶。
其中,供水有限責任公司由受益鎮政府共同出資組建,有利于調動鄉鎮政府的積極性,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江陰市自來水公司以技術入股,委派相關人才任經理、總會計師、技術人員等,負責具體的業務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強企業管理、降低成本、技術的進步。2001年,江陰成為全國首個“鎮鎮通上長江自來水”的縣級市。
2003年7月,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2011年成功在A股正式掛牌上市,股票簡稱“江南水務”。 上市以后,江南水務繼續通過資本運作,對鄉鎮水廠進行管網資產收購和人員接收。并以“一戶一表”為導向,大力進行農村管網及一戶一表改造,供水保障實施“從源頭到龍頭”的管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優化投資環境可持續發展,有力的保障了城鄉居民的供水安全,提升居民的用水品質。
在中國水網2017年發布的中國100個城市供水服務滿意度調查中,江陰市以多項供水指標滿意度高分,保持著全國領先的位置。目前,江南水務供水服務人口超過200萬,江蘇省江陰市的自來水水質綜合合格率多年保持100%。
常熟模式:鄉鎮整合模式,注重智慧化推動
常熟市政府在1986年城區建設了日產7.5萬立方米的第二自來水廠,各鄉鎮也相應實施農村改水工作,陸續在常熟30個鎮建設了30個小水廠,當時水廠大多采用地下水。
在九零年代,面對日趨嚴重的用水矛盾,在組織調研基礎上,常熟政府果斷決策到離城區20多公里的長江邊去建自來水廠,1997年,常熟第三自來水廠竣工,常熟城區居民喝上了長江水。此后,常熟用兩年時間鋪設了140多公里管網,完成了與附近10多個鎮水廠的聯網供水工程。
局部區域聯網供水工程的實施,大大改善了受益人口的飲水質量和這些地區的投資環境,效果十分顯著。根據全市城市建設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形勢和其它各鎮的強烈要求,常熟市將原分數各鎮和水利、電力系統的30余個小水廠進行收編,將管網資產無償劃撥給市自來水公司,必要供水設施和經營場所進行有償轉讓,所有小水廠改制為常熟市自來水公司下屬的營業所,并將原負責人聘為營業所經理,其余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從事營業所范圍內的收費、維修等業務。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