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以“循環集約協同進化”為主題的“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在論壇現場分享了北控水務對環境產業新階段的解讀,以及對未來新發展的規劃。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統謀劃“十四五”發展的布局之年,更是通過新冠疫情這場特殊考驗,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年。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3月31日,以“循環集約協同進化”為主題的“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在論壇現場分享了北控水務對環境產業新階段的解讀,以及對未來新發展的規劃。
李力
環境產業新階段的四個方面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李力從戰略引領、對比分析、發展差距和產業內涵四個方面闡述了他對環境產業新階段的理解。
戰略引領
今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會與轉換之年,我國迎來全面邁向現代化強國新發展階段。在國家戰略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20年3月3日發布了《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行業完善環境市場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體系責任體系。可以說,國家治理體系也引領了環境產業新階段的開啟。
今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高質量發展”主題,明確新發展階段下,環境產業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任務,涉及農業面源治理、鄉村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水污染精準治理和生態修復、城鄉新固廢處理與處置等方面。在“十四五”時期,環境產業面臨著200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 600個縣整縣推進人居環境整治,363個縣級城市建成區1500段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超過300噸/日地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治理需求。
對比分析
李力表示,社會公用事業領域包含交通、物流、通訊、能源、金融與環境六大板塊,前五大板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程度與環境產業并不相同。對比可發現,前五大板塊已分別打通高質量發展所需的人員流,物資流,信息流,能量流與資金流等關鍵通道,而環境產業的有機循環體系尚未建立完善,換句話說,城鎮基礎設施其他行業已發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環境產業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通過對比研究國家電網和我國電信產業,李力認為,其它基礎設施行業及時把握國家戰略機遇,順勢構建龍頭企業+行業陣容的健康生態體系,逐步完善系統化解決方略、市場化運作體系,從而得以快速高質量發展。而環境產業則因需求側“九龍治水”,供給側“八仙過海”,市場端“諸侯割據”等諸多亂象,由此導致行業發展不夠充分。
發展差距
與社會公用事業其他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相比,環境產業仍有較大局限性。李力解釋到,從發展方式來看,環境產業呈現出四大特征:1、離散化、局部性、碎片型發展,與其它領域相比,環境產業的碎片化發展特點較為突出;2、工程化、投資性、粗放型發展,環境產業重視項目,靠項目等硬性資產來解決問題,較為依賴政府出資或社會資本,呈現出粗放型特點;3、過程化、成本性、消耗型發展,不重視最終績效,成本較高,“賠本”風險高;4、交易化、孤立性、封閉型發展。
此外,李力提出,環境產業的發展瓶頸主要表現為四大錯配:1、局部與全局的不匹配,體現為環境績效合成謬誤,例如:一些城市的流域治理PPP項目單看沒有問題,但是碎片化累加起來并不能實現全流域的環境績效;2、時間與空間的不匹配形成時空悖論,任何事物都有其合理周期,到底是堅持人定勝天還是道法自然,是堅持急功近利還是長期主義,是選擇雷厲風行還是久久為功,項目是有限的游戲還是無限的游戲,這些問題都需要環境產業靜下心來認真思考;3、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造成了需求側魔咒;4、風險與收益的不匹配產生了供給側陷阱。
產業內涵
李力認為,要踐行環境產業新階段的發展內涵,就要改變環境產業當前的發展方式,從碎片化發展轉變為系統性發展,從粗放型發展轉變為精益性發展,從消耗型發展轉變為價值型發展,從封閉型發展轉變為共創型發展。
回顧環境產業的歷史進程和歷史方位,現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完成流域治理。
實現“新發展”的四個途徑
新階段提出了新的發展需求,環境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新突破。李力認為,實現“新發展”應當從系統構建、精益發展、價值創造和共創共建四個方面入手。
系統構建
系統構建可重點關注頂層設計、水務管家和智慧融合等幾個方面。
頂層設計。當前,環境產業亟需破除需求側九龍治水、供給側八仙過海與市場端諸侯割據的亂象,實現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等多個維度的融合發展,完成頂層設計,達到環境產業3 IN 1的理想狀態,真正實現生態環境的系統治理、精準治理、科學運營與績效持續。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