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物基準的區域差異說明全國湖泊采用統一的總磷、總氮標準值進行富營養化控制和管理,易導致湖泊的“過保護”或“欠保護”。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湖泊特征制定營養物基準,分區控制、分類管理,構建符合我國國情和區域特征的湖泊營養物標準體系,為全國湖泊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美國和歐洲分別制定發布了一級湖泊生態區的營養物基準,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制定各自的湖泊營養物基準,支撐標準的制修訂。我國發布了一級生態區營養物基準后,可以引導有條件、有數據的地區制定區域或者單個湖泊的營養物基準。
問:我們了解到,您在美國期間就開始從事湖泊營養物基準研究工作,想請您談談,營養物基準推導對于入選指標和數據質量有什么樣的要求?為什么國際上營養物基準制定主要選用壓力變量總磷、總氮和響應變量葉綠素a、透明度?營養物基準指標中是否需要考慮大型水生植物和生物群落結構指標?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徐耀陽 研究員:湖泊營養物基準指標之間應該有直接明確的響應關系,獲得的數據應該是采用標準分析方法監測并滿足實驗室質量控制要求的多年連續監測數據。湖泊的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對湖泊每個階段進行標準化的數據積累往往很難實現。基于現階段積累的大量監測數據推導的湖泊營養物基準值,能夠更好地指導當前湖泊生態系統的管理。
總磷、總氮、葉綠素a和透明度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營養物基準指標,數據可依據標準方法進行連續監測獲取,壓力—響應關系的擬合也有成熟的統計學方法,這在科學上已經得到認可并在實際中普遍應用。對于水體色度或無機懸浮物濃度較高的湖泊,透明度不適合作為營養物基準指標。由于中東部湖區湖泊的無機懸浮物濃度較高,基準推導因而就采用了總磷、總氮和葉綠素a這3個指標。后續湖區營養物基準推導是否納入透明度這個指標,將根據湖泊水體色度或無機懸浮物濃度確定。大型水生植物及其生物群落結構,數據獲取方法標準不一致、缺少可比性,而且受水深、光照和底質等因素的影響,對水體營養物的響應復雜多變,科學上尚未提出據此制定營養物基準的理論和方法。
問:作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88、GHZB 1—1999和GB 3838—2002)的主要編寫人,想請您談談在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基準有什么樣的需求?國家層面僅制定湖泊一級生態區營養物基準,對《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制修訂有什么參考作用?未來是否需要在小一些的空間尺度研制湖泊營養物基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陳艷卿 研究員: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在水生態環境管理和保護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水生態環境的精準、精細化管理要求的提高,水質標準也需要適時修訂,而生態環境基準是環境質量標準修訂的重要科學依據。我國發布的生態環境基準,體現了我國多年科學研究成果得以轉化應用,更是向生態環境風險管控邁出的重要一步。
湖泊營養物基準是基于客觀規律得出的科學結論,不考慮社會、經濟及技術等方面因素,不具有法律強制力,可為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總磷、總氮等標準值的制修訂提供科學依據。國家層面的湖泊營養物基準不宜過于細化,發布了一級生態區營養物基準之后,可以引導有條件、有數據的地區制定區域或者單個湖泊的營養物基準。
問:今年,我國已經連續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和《湖泊營養物基準—中東部湖區(總磷、總氮、葉綠素a)》(2020年版)4項生態環境基準,您是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請您談一談在“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基準專家委員會的作用,組織更多力量參與這項工作?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吳豐昌 院士: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專家委員會是連接環境科研與管理應用之間的橋梁,是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研究、評價、成果應用轉化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智庫。“十四五”時期,專家委員會將繼續發揮技術支撐作用,起草《“十四五”生態環境基準發展規劃(建議稿)》,提出工作目標和水(淡水、海水)、土壤、大氣等領域的重點任務,為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推動國家生態環境基準工作向前發展提供依據。與此同時,要繼續團結全社會優秀科研力量,共同推動生態環境基準縱深發展,發布一批水生態環境基準,組織開展大氣、土壤基準理論和方法學案例研究,在探索實踐中進一步深化科學認識,豐富技術儲備。此外,專家委員會將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持續跟蹤國際科研新動向和前沿研究進展,明確制約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發展的基礎科研“瓶頸”和薄弱環節,向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提出重大科研立項需求和建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基準科研和管理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發揮基準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